火温暖蒙古高原的小年
两位年轻人把新鲜的羊油搭在火撑子上
白酒、点心、干果,长长的条案上,摆放着各式祭品
一名男子掏出煮熟的羊胸叉投入火中,这是祭祀火神的佳品
祭火节当天,电影《成吉思汗宝藏》合作签约仪式在成吉思汗陵举行。蒙古族导演麦丽丝(前排右二)、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前排右四)参加了祭火仪式。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
这一天是 “小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也是蒙古族的祭火节。在成吉思汗陵,上百位蒙古族同胞汇聚在这里,祭祀火神。
蒙古族人认为,火是纯洁、光明与希望的象征,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能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在祭祀仪式上熊熊燃烧的烈火,不仅满载人们对火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感恩,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成吉思汗陵宫正殿的祭祀:庄重,肃穆
1月23日一大早,迎着蒙古高原凛冽的北风,居住在伊金霍洛旗的上百位蒙古族同胞身着传统民族服装,前往成吉思汗陵。今天是个重要的节日——蒙古族祭火节。
祭祀火神前,人们要先祭拜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陵宫正殿,人们面对成吉思汗金像席地而坐。金像前面的长桌上,摆满了白酒、奶制品、干果等祭品。一位富有威望的长者,带领成吉思汗陵守陵部落达尔扈特部的数十名青壮年男子,向成吉思汗敬献哈达、神灯、全羊、圣酒,并念诵祝祷词、祭文,吟唱祭歌。
在雄浑的和声中,长者点燃了祭火。火焰烘烤的木柴与供香,散发出浓烈的气息,升腾的青烟萦绕着虔诚的人们。在长者的带领下,人们向成吉思汗金像跪拜、叩首。
“我们全家人每年都来参加祭祀。这样做是为了传承我们蒙古族的文化,也是为了祈祷全家幸福平安。”伊金霍洛旗居民托娜拉说。
对于蒙古族人来说,火对他们有着特别的意义,而火的重要地位与其实际功能密不可分。蒙古族长期游牧在气候寒冷的蒙古高原,火是他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烧饭、取暖、照明、抵御野兽袭击……因此,蒙古族人不仅创作了大量赞颂火的祝词,还赋予火多重象征意义。
那楚格是成吉思汗陵守陵人。他说:“对蒙古族来说,火是力量的象征。没有火这一能源,社会就无法发展进步。有了火,才能走向文明。”
伊希哈屯祭祀殿前的烈火:温暖,亲切
在成吉思汗陵宫正殿举行的祭祀仪式结束后,一位男子吹响了海螺做的号角。在号声的引领下,唱祭歌的达尔扈特男子迅速起身,端起长桌上的祭品,排成一队紧随领队者前行。参加祭祀的民众,安静地跟在队伍后面。
下一站是伊希哈屯祭祀殿。今年的祭火活动就在这里举行。
伊希哈屯祭祀殿是供奉伊希哈屯的宫殿,离成吉思汗陵宫不远。伊希哈屯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夫人,养育了蒙哥、忽必烈两代大汗。她素以聪明能干著称,深受蒙古族人尊敬和爱戴,是蒙古族圣母的化身。把祭火活动安排在这里,充满深意。因为在蒙古族人眼中,万能的火是女性和母亲的化身。
在伊希哈屯祭祀殿前的空地上,两位年轻男子把一捆粗壮的树枝整齐地码进一人高的火坛中,还在尖尖的火撑子上搭放着新鲜的羊油。火坛一米开外的长条案上,摆放着刚刚端来的祭品,人们在条案后盘腿而坐。
点燃祭火前,一位中年男子手持五色彩旗,围绕着火坛缓步行走。据说,这红、黄、蓝、绿、白五色彩旗,分别代表着太阳、土地、天空、草原和牛奶。
在达尔扈特人的诵唱声中,祭火生起来。主祭者仍旧是那位在成吉思汗陵宫正殿主持祭祀的长者。只见他将瓶中酒向火苗洒去。借着风势,火苗在烈酒的助力下“腾”地蹿起来。看到这景象,人们都“吼”的一声露出了笑容。接着,主祭者将羊肉、奶制品等物投入火中,祭拜火神。
在主祭者的带领下,男人们排队走到火坛旁,一边把自己带来的白酒、黄油、羊肉等物恭敬地抛入火中,一边祷告。按照传统,女人们在所有程序都告一段落时,最后走到火坛边祭拜火神,祈福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