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制陶工艺
傣族制陶工艺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金沙藤 发布时间:2012-04-05 傣族制陶工艺叙述。傣族制陶工艺。傣族自古喜爱用陶。据明钱古训《百夷传》载: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至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曼斗寨、勐罕曼峦寨、勐海县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傣族村寨仍然保留古老制陶工艺。 傣族土陶广泛使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和佛事活动中。制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纹不同的木陶拍、卵石、竹片、木板、木锤、小簸箕等组成,原料是各地盛产的粘土。一般经过取土、晒土、筛土、加沙和泥、安装转盘、制坯、凉晒、烧制等几道工序。品种主要有锅、罐、甑、壶等,其中以土锅最有名。用传统制陶方法做出的土锅煮出的食物易熟味美,盛水则清凉爽口,煎药能保持最佳药性,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傣族土陶均由妇女制作,为了技艺不外传,现在有的地方还沿习制陶技艺不传给儿女,只传给儿媳的习俗。 制陶,傣语名曰“板磨”,俗称“土锅”,主要制作各类生活用具、建筑材料和赕佛用品。工艺特点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刻纹的木拍拍打印纹,与南方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器非常相似。在用料上均采用泥土加砂石料,有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多种方法,成胚方式多样化,有无转轮制胚、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等,这些技术过程充分证明了傣族制陶完整保存了远古时期的制陶技术。 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国内外考古学家、民族学家等都曾调查过这一工艺,普遍认为,傣族传统制陶已成为了解中国新石器时期制陶技术的突破口,是我国最古老陶艺的代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土陶制作经济效益不高,制作陶器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一般只有少数老年妇女掌握制作技术,缺乏传人。 花腰傣原始的土陶制作 当都市里的人们踏着华丽的瓷砖埔的路,喝着精美的瓷杯泡的茶、吃着精致的瓷碗盛的饭、用着瓷盘、瓷壶、瓷瓶、瓷工艺品……一件件现代工厂制作的瓷器时,在遥远哀牢山下戛洒江畔的花腰傣,却用一块木板、几块鹅卵石敲制着古朴的土陶,且这种原始的制作方式,一代传一代,经久不衰。 在戛洒的土锅寨就可看到原始土陶制作。沿戛洒镇向西走约3公里的路,就到了土锅寨,不论走进哪家,只要主人有空,就可以给你演示如何制作土锅。主人家的庭院里、阳台上、土掌房顶,常常凉晒着一件件刚制好不久的各式各样土陶器。若问主人他们烧制土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制陶技艺是从何传来的,他们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祖祖辈辈一代代传下来。寨中有个叫刀拉爱的八旬老人,她说她制作土陶的技艺是她婆婆教的,而她婆婆烧制土陶的技艺是她婆婆的婆婆教的,说是传统的土陶烧制工艺只传给过门后的儿媳妇,她做土陶已做了五十多年,是土锅寨人公认资格最老的土陶艺人。由此,1998年,经新平县文化馆推荐,刀拉爱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土陶艺人”称号。 土锅寨人烧制土陶的工艺都是原始的手工操作。使用的工具有木板、木棒、卵石等。制作前,人们将田里纯净的粘土背回家,将其堆于土掌房顶或室内的某个角落,然后边碾碎边拾去石块杂质,再用水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并将其放在阴凉处用草席或布盖好备用。制作的经过也很简单,主要靠个人的经验捏塑,即,要制作大一点的土陶,就多用点泥,通过揉、搓、捏等,塑出陶器的底、盘筑、外口、手把等,而外观的花纹靠用一块刻有鱼尾形图案的木片敲击而成。如此,不论是土陶的大小,还是厚薄,外观的光滑程度等,完全靠个人的经验和技艺,制作出来的也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土陶经过无数次的捏塑、敲打、上纹、安口等工序而制成后,一般要放在避风处凉干,待有了一定的数量后烧制。烧土陶的方法也很简单。在室外场地上,抱来晒干的稻草,将凉干的半成品置于干稻草上,然后在四周及上部铺上稻草,用粗糠、灰烬等将顶部封严。一切就绪,一把火点着,场地上火光熊熊。过了一定的时辰,所有的稻草、粗糠燃尽,灰烬中,一件件烧得坚硬的土陶成品展露出来。通过一定的时辰,烧成的土陶渐渐变凉,人们便从灰堆里一件件拾出,小心装入谷箩挑到戛洒街出售。 戛洒的土陶制品种类很多,有土锅、水壶、碗、水杯、储米器等一二十种,其中尤以土锅最著名,“土锅寨”也因此而得名。用土锅烧水、煮饭、炖鸡、煮菜等,其味香醇,而用土锅盛水,则甘凉透体,尤其在炎热的夏季,你若到戛洒,一定要喝土锅水,那清凉甘爽的感觉会让你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