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玄先生潘师正探寻韩非子学派代表之谜藏于古籍之中
潘师正,字子真,赵州赞皇(今河北赵县)人,以神异之身世闻名。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父早逝,其母鲁氏带他归老家。十三岁守墓成孝子,被道士刘爱道发现并引荐至洛阳。
大业末年,王远知预感隋朝将终,请辞回茅山,命潘师正继任发展北方茅山宗事。这时,潘师正与刘爱道一起入中岳嵩阳观隐居十年,不断研习三清教法及内外丹法,并修炼辟谷导引法,以期达到仙境。
唐高宗听说刘道合能炼九阳还丹,便在嵩山建太乙观,让其居住,并召见他。在京期间,刘道合曾推荐潘师正给高宗,但后者推辞不接受。高宗又请他制作佛书,但被拒绝。最后,当高宗问如何安慰在嵩山的潘师正时,他回答:“茗松清泉,我所需即已足。” 高宗对他的志向深为羡慕。
最终,在物品如玉清玄坛、天书等场景下,潘师正在嵩岳五十年的修行中,最终使得茅山宗风传遍天下,被誉为国師,与寇谦之相比,其结局却大不相同:寇谦之死后,其新天师道迅速销声匿迹,而潘师正则有人发扬光大,使其教派永传不衰,为后人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