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拼音版免费这不就是神探蒲松龄要追查的奇案吗
伴随今年贺岁档成龙的新电影《神探蒲松龄》上映,蒲松龄和他的传世名作《聊斋志异》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更有不少观众看完电影之后,纷纷踏上了问道崂山的旅程。莫非蒲松龄和崂山道教之间有什么不解之谜?
崂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书中有“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的记载。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大名鼎鼎的“东海仙山”。唐宋时期崂山被视为幽奥寻真的圣地,山中留传下诸多“仙迹”;而宋元之际全真教的兴起更让崂山再次扬名宇内。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时年32岁的蒲松龄同乡友人唐梦赉、高珩、张绂等一行八人同游崂山仙境。同游的唐梦赉记载:“壬子之夏,游劳(崂) 山,见海市。时同行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 山穷,将连天一碧。”一行人遍览 峰景,并目睹了难可得见的大自然奇观。
作为文学巨匠,在撰写家喻户晓的小说《聊斋志异》的过程中,不乏对这一地区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进行描绘与挖掘。在小说中,无数形象鲜活的人物与事件,都与此地紧密相连,如 《劳 山 道士》,讲述的是在 峰上隐居的一位道士,以其高超武功救苦救难,而在 《香玉》 中,则以白牡丹花为背景,为读者呈现了一段悲欢离合的情感故事。
这些精怪包含了种种飞禽、走兽、植株乃至没有生命的事物,它们幻化形,有着人的品性,与人类发生精彩故事。而蒲 松龄为什么会赋予它们灵性又要它们幻化呢?只是为了说故事而姑妄言之吗?这位生活在清朝初年的落拓才子无疑是一位非常优秀 的说故事人,但若推究背后的逻辑,却又不可避免地与道教思想联系起来。
在古老的地球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命力的气息,无论是空中的鸟儿还是水中的鱼儿,或是在你脚下的泥土里,都拥有着自己的灵魂。在这样的世界里,每一个生物都渴望向更高层次发展,而最接近这种发展的是人类,用司马承祯的话来说,“万物皆有道性,而万物中最贴近道的人则非人莫属”。
因此,在所有生物心愿实现自己所谓“得道”的前提下,他们必须先修成人身,即使是那些鬼妖精怪,也只有当他们的心意纯净善良,当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并尊敬自然界的时候,他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觉醒,最终融入宇宙的大圆满。如果我们把这个比喻转换回到现实,我们就会发现,《聊斋志异》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鬼怪世界的小说,它其实是一部关于如何达到精神觉醒和内心平静的小说。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小说充满了幽默色彩,但同时却带有一丝哲理,让人们深思熟虑。
最后,对于那份能够免费获取《道德经》的消息,我们或许应该怀疑一下,这是否也能帮助我们找到通往精神觉醒道路上的线索,就像那些迷失方向的人们通过星辰来导航一样。但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去体验每一次旅程,那么即便是在最普通的地方,我们也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