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
《太乙金华宗旨》问世考:从康熙年间至乾隆整理本的修订与传承过程
在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的成书及其道派特征逐渐形成。据记载,1668年,潘易庵等7人在毗陵白龙精舍设乩坛,蒙吕祖降示宗旨。1692年,这7人解散后,屠宇庵、庄惺庵再次组织扶乩团体,并于同年的红梅阁中得吕祖传授新版《太乙金华宗旨》。
张爽庵在1692年的编辑成书中,不仅包括了早期的乩文,还新增了当年的乩文。此版本被认为是最早完整的《太乙金华宗旨》的版本之一。在此之后,该书经历多次修订,最终以邵志琳增辑重编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中的第四十九卷为现在所见。
潘易庵等七人的身份和辈份各异,他们之所以能参与扶乩活动,是因为他们都是道教内行者中的高层人物。而这七人的序言中提到的“净明嗣派”则可能是对他们自己的称呼,而非一个正式的道派名称。
潘易庵曾师从朱元育,并且与李颙有过交往,他也参与了常州圆妙观的重建工作。他的注疏对于理解古代道教文献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太乙金华宗旨》的形成是一个由多个阶段组成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修订和传承。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变化,也揭示了该宗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