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诗句中的道教文化与天然道观的特色考察
在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成书,并经过多次修订,最早版本出现在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本中。这部作品收录在吕祖全书卷四九,其中有潘易庵等人的序、跋,对成书过程作了详细说明。据载,在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7人在毗陵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而到了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交与张爽庵汇辑。
潘易庵的序称:“忆自戊申冬,我纯阳圣祖,传示宗旨……全不涉语言文字。”七人各有所叩,但只有这七人被授予宗旨,其奥旨不过一二语。至于后来的编辑和修订,则由张爽庵汇辑前后所传成书。
《道藏辑要》本《金华宗旨》,载有正化子恩洪的识语,将参与扶乩活动的七人确定为潘易庵、屠宇庵、庄惺庵、庄诚庿、周野鹤、刘度庶和许深羹。这些人物身份各异,有学者也有隐士,而他们辈份也不尽相同。
该文还探讨了潘易庶等人的法名及其所属派别问题。在不同文献中,他们分别署“净明嗣派”,但根据神霄侍宸谭长真真人的宗旨垂示,这些法名实际上属于太乙法派,每个人都依照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命名,以此来表明其对太乙法派的归属。
最后,该文提及了李颙对潘静观的一段记载,以及常州圆妙观重建碑记中的提到潘静观的事迹。通过这些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窥见当时道教界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交流的情况,也反映出清初地方社会文化状况的一部分。此外,该文还简要介绍了邵志琳整理本《太乙金华宗旨》的出版情况,以及顾日融关于潘静观注释经典事迹的描述,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更加全面而丰富的人物画像和历史背景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