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死 道不生 欲不灭 道不存被篡改前的道德经秘密意境重现
被篡改前的《道德经》出土,虽只改了寥寥数字意境却完全不同。1973年,中国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被篡改前的《道德经》出土了。当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挖出了三座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其中有几篇薄薄的帛书,就是我们盛行四海的经典国学《道德经》2000多年前的版本,一时震惊世界!
然而经过学者们的对比研究发现,帛书中的很多内容,与流传至今的版本颇有差异。这些差异虽然大多只差在寥寥几字上,但无奈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其中的意义有着千差万别之远。
首先,在书名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到了:根据帛书上所写,是“德”在前,“道”在后,应为《德道经》,而现在的版本却是“道”在前,“德”在后,只不过是一字之差,却如天壤之别。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内容,比如说《道德经》第二章。在传世本中,它读作:“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在帛书本中,则是:“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 之 相随恒也。”
二者看上去仅有一字之别,但意义却完全变了。从原有的理解来看,有无之间是互为其根、自循环,而从新的理解来看,有是由无而生的,无则是有的根本。这与《道德经》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以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理念更贴近。
还有一个例子:“大器晚成”,与“大器免成”的区别,也仅仅是一个偏旁的一个字。但这两种理解分别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表达的是人才往往是在晚年的才华得到发挥,而第二种则意味着人才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展,不需要刻意追求或人为造就。
有人认为,这些都可能是由于传抄过程中的错误造成。而且,还存在将执今改为执古、上善如水改为了上善若水的情况,这让人不得不深思究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的人民群众对于思想非常开放,他们相信实践过滤出来的事物,因此对于那些没有经过实际检验的事物持怀疑态度。而统治者的权力基础正好建立在人们对某些标准化行为模式的一致认同基础上的,所以他们会尽力阻止任何挑战这一秩序的话语出现。
因此,当时的人们想要禁掉《道德经》,但因为它太受欢迎老子的影响力又太广泛,所以只能改变其内容,使其变得更加晦涩难懂,如将“一以终身,不仁,以万死”。这样的变化使得整个思想体系变得复杂,让普通百姓难以领会其中深奥内涵,从而减少了它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
尽管如此,《道家典籍》的精髓仍旧能够穿透时间层层蔓延,其智慧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