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古本遭恶意篡改数数字变魔术意境逆天而为
被篡改前的《道德经》出土,虽只改了寥寥数字意境却完全不同。1973年,中国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被篡改前的《道德经》出土了。当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挖出了三座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其中有几篇薄薄的帛书,就是我们盛行四海的经典国学《道德经》2000多年前的版本,一时震惊世界!
然而经过学者们的对比研究发现,帛书中的很多内容,与流传至今的版本颇有差异。这些差异虽然大多只差在寥寥几字上,但无奈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其中的意义有着千差万别之远。
首先,在书名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到了:根据帛书上所写,是“德”在前,“道”在后,应为《德道经》,而现在的版本却是“道”在前,“德”在后,只不过是一字之差,但却如同天壤之别。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内容,比如说《道德经》第二章。
传世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帛书本: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一往情深,不待月明即可见光。
二者看去虽只有一个字只差,但意义却全然变换,有无之间的情感交流,如同日夜轮回,却又似春秋更替,从不停歇。而这两种理解中,更能体现到与“贵以贱为本”的思想一致,而非简单地仅仅是互补。
还有:
传世本:大器晚成
帛书本:大器免成
这一点更显巧妙,只因一个偏旁的一个小小变化,却改变了原有的含义。一方面讲述的是人才是在晚年的才能才逐渐展现出来,这也许意味着某些人的才华需要时间来磨练。而另一方面,则表达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不需要刻意追求或强迫完成的事物,也就是说,大才都是自然而然产生,不是人力所能造就出的结果。这一点,便反映出了整个《道》的核心思想,即一切皆顺其自然,没有人为干预或强制推动。
有人认为,这些都可能是由于误抄造成的问题。但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关键地方出现了重大错误,比如将“执今 之 道”误写成了“执古 之 道”,把 “上善若水”的精髓变得模糊,并且将第四十五章错误地置于第一章位置,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时的人类社会对于这样的哲学思想实在太过先进,以至于无法适应当时统治者的政治体系。在最初翻译中的意思如下:
原来的翻译:“上等品行没有标准,因此有德;下等品行不违背标准,因此无 德。”如果百姓都信这个话,那么所有基于礼法纲纪设立起来的一切规则就会失去了约束力,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成为自己的衡量标准,对统治者来说,将会非常棘手。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统治者想要禁掉这部作品,但是因为它影响力太广泛,所以只能通过修改其中部分文字来使其更加晦涩难懂,使得人们难以领悟其中深奥奥秘。
因此,小编建议大家要多读读这部珍贵文献,它虽然外表简陋内涵丰富,是一种智慧宝库,用心去探索,就能从中汲取到巨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