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道家之大用无用为大用者失之如何解读此哲学_天然道观道教文化探究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老子所著《道德经》,其中提倡“无为不争”的哲学,这也是后世修行者追求内心宁静之源。与其他学派积极参与世间纷争相比,道家更强调出世的境界。然而,是否这就是道家的修行真谛?
道学是一门深奥的哲学,它认为万物皆源于大无,而有形有相之物终将归于虚无。在执着于现有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忘记了这一点,导致情感上的痛苦和徒劳。因此,应一心寻求内在的纯净,不被外界诱惑。
南华真人在《人间世》中指出,只有那些能够保全身心的人才是真正得道者。他警告人们,在混乱的人生旅途中要保持清醒,以免陷入是非之争。而真正圣人的做法,并不是用尽心思去辩解,是宁愿保持内心的平和,不为外界事务所扰。
杨朱提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但他的教导常被误解为自私自利。他实际上希望每个人都珍爱自己,如果能摆脱对名利的追求,又何必为了团体利益伤害他人?
《道德经》提到,因为对名利总是贪婪,所以表现得宠辱若惊。若人人知善且追善,则伪善就会出现。所以老子建议放弃智慧、仁义,让人们回归虚心实腹状态关注个体生活,而不是因为不同观念而争斗。
庄子说,“贵以身为天下,如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如可托天下”。如果每个人珍视自己的生命,那么世界就不会有争斗了。
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庄子说唯有无用才是大用。这并非仅仅珍爱自身或休养性命等角度,而是在于一个“用”字上,即如何与人世相处。
庄子的两个故事进一步阐释了这个问题:一棵树因其没有特定的使用价值而安然生长,一只鹅因为无法叫喊而被杀死。这两种情况似乎矛盾,但庄子认为,无论是否被利用,都存在选择使用还是不使用的事实。
真正合 道,就是随时变化,不固守一端,与万物同化,不做主宰。如果我们能斋戒掉内心中的成见,使万物各自回到自然本性,那么我们就是修真得道的人。在面对有用与无用的选择时,我们会选择哪种态度呢?也许像那棵瘤结树一样,被种在远离尘嚣的地方,让所有人都可以在它下的阴凉中自由徘徊,这岂不是一种大用?
最后,虽然食取五谷,却不要沉浸红尘烟霞,将心里忘却了所有,有无、是非,然后让万物各展其性,这便是我修行者的终极目标——逍遥游。但这种逍遥游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找到自由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