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止水无欲则刚道德经古本秘密变奏数字改动意境翻转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经》出土,虽只改了寥寥数字意境却完全不同
1973年,中国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被篡改前的《道德经》出土了。当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挖出了三座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其中有几篇薄薄的帛书,就是我们盛行四海的经典国学《道德经》2000多年前的版本,一时震惊世界!
然而经过学者们的对比研究发现,帛书中的很多内容,与流传至今的版本颇有差异。这些差异虽然大多只差在寥寥几字上,但无奈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其中的意义有着千差万别之远。
首先,在书名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到了:根据帛书上所写,是“德”在前,“道”在后,应为《德道经》,而现在的版本却是“道”在前,“德”在后,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是却有天壤之别。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内容,比如说《道德经》第二章。
传世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帛书本: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 之 相 随恒也。
二者看上去差别不大,只有一个字只差,但意义却完全变了。"心如止水无欲则刚"中提到的心境与此处也有着共鸣,因为这两种理解都涉及到一种静态的心理状态。在第一种理解中,有无之间存在一种循环,而第二种理解则是在于从没有转化为有的过程,这反映的是一种内省和自我超越。而这种自我超越正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即通过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最终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平衡状态。
还有一处:
传世本:大器晚成
帛书本:大器免成
这一处更为巧妙,只差在一个字的一个偏旁上,也体现了不同的思想观念。第一种是讲人才是晚年的才能发挥,也就是成才年龄很大,而第二种则表达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大才,并非刻意追求的人为造就。这两者的区别又一次展现了时间与自然对于人生的影响,以及如何以自然规律来看待个人的发展过程。
有人说,这些都可能是传抄错误造成的。但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地方,如把执今之道改为执古之道,把上善如水改为上善若水,即便如此,我们仍旧能感受到原版深邃含义背后的智慧与洞察力。在这个层面,它揭示了一种生命哲学,那就是要顺其自然,不强求,不争斗,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从而实现个人或社会真正稳定的发展路径。
当时的《 道德 经》思想实在太先进了,并不适合当时统治者的统一集权。这份文明精神,在那片历史风云变幻的地球舞台上传递着力量,让那些原本应该遵守礼法纲纪的人们开始怀疑那些曾以为绝对真理的事物。而这样的思考方式,对于维护既得利益集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他们试图改变这部作品,使其符合自己的政治需要,或许并不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它,而只是为了确保它不会成为任何问题的一部分。此举成功地将人们的心灵引向其他方向,将精力用来探索更加复杂且抽象的问题,从而减少对权力的质疑和挑战。
尽管如此,《 道家典籍 的晦涩艰深一直以来都是公认的事实,就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 道家 之 理,其实 易 行,其辞 难 知。”但即使它们难以直接解读,它们依然拥有某种特别的情感吸引力,让每个遇见它们的人都想要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情感智慧和生活智慧。因此,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多读一读 《 道 德 经》,去探寻其中隐藏的问题,用自己的心去解答这些永恒的话题,为今天带去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