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高人为什么都隐藏起来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经出土仅数字不同却换了一番意境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经》出土,虽只改了寥寥数字意境却完全不同
1973年,中国考古界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被篡改前的《道德经》出土。就在那一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考古人员在挖掘三座马王堆西汉古墓时发现了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几篇薄薄的帛书,这些帛书是我们所知的国学经典《道德经》的2000多年前的版本,一时间让全世界都对其赞叹不已。
然而经过学者们仔细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帛书中的很多内容与流传至今的版本有着显著差异。尽管这些差异仅仅体现在寥寥数字上,但它们之间的意义却相差甚远。
首先,就在书名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帛书上的记载,是“德”在前,“道”在后,所以应称之为《德道经》,而现行版本则是“道”在前,“德”在后,即使只是一个字之差,却也意味着天壤之别。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内容,比如说《道德经》的第二章。在传世本中写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在帛书本中则写作:“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上之相盈;音,声之交融;先,后以恒。”看似只有一字不同的表述,但实际上含义完全转变了。原来理解是阴阳互生、互为根本,而新的理解则强调从无到有的生成,从此建立起一种静态观念,与后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等思想一脉承续。
再比如,“大器晚成”的概念,在传世本中是一种肯定人才需要时间成熟的事实,而帛书中的“大器免成”,则更进一步指出了自然而然才华即将展现,不需刻意追求。这两种理解虽然只有一字不同,但是对于整个哲学体系影响深远。
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过度抄录导致的一系列错误。但这还不足以解释为什么还有其他严重的问题,如把执今始终改成了执古始终,把上善若水变成了上善如水,以及第四十五章竟然换成了第一章。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时,《道德经》的思想太过先进,不适合当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持权力进行集权。原版中的“德”、“无”的定义如果普及,那么所有人都会成为自己的法官,不受外部法规约束,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他们不得不修改它,使其变得更加晦涩难懂,以便控制人们对其真理性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小编建议大家不要轻视这段历史,也许通过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微小但实际影响深远的小变化,我们能够获得更多关于老子的智慧和他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情感。而且,《道家典籍》自古以来就是众所周知地复杂艰深,如果能找到正确解读的话,它们或许会揭示许多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奥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