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诗句
在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成书后,其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订,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的版,该版本收录在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之卷四九中,题为《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这部作品由潘易庵等七人于康熙戊申年(1668)在毗陵白龙精舍扶乩得来,并经过屠宇庵、张爽庵等人的整理和校订。
据载,当时七人中的潘易庵、屠宇�安、庄惺庵、庄诚庵、周野鹤、刘度庵和许深庵参与扶乩活动,这七人各有不同身份和志向,但都对道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接受吕祖的教诲,共享修行经验,为道教文化做出了贡献。
潘易庿曾师从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朱元育,对道教有深入研究。他与李颙等学者交游,有诗歌唱和之事。李颙曾提到潘易并称其为“隐士”。
此外,《常州府志》记载了潘静观重建圆妙观的事迹,他与龚百药孝廉共同筹划并主持该工程。此外,还有一部名为《道德经妙门约》的书籍,由潘静观注解,是一部重要的道教文献。
总而言之,《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特征考,可以看出它不仅是一个宗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影响了许多学者和修行者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修行体验,这些诗句至今仍然能够感受到当时人们对于内心世界探索的一种渴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