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出道弟子眼睛变样之谜
在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成书并传入世间,其后经过多次修订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本,该本收录在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中,题为《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邵志琳称其来源于苏州吴氏抄本,并收录潘易庵等人的序、跋,对成书过程作了说明。
据载,在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七人在常州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与张爽庵汇辑。这一年,吕祖又在常州红梅阁降笔。最后张爽庵汇辑前后所传,编纂成书。
潘易庵《序》称:“忆自戊申冬,我纯阳圣祖,传示宗旨……”此时的七人扶乩团体解散了,但他们中的屠宇庵与庄惺庵,又组成了一个新的扶乩团体。在康熙壬申孟夏四日,他们举行了一次扶鸾仪式,这是为了纪念纯阳圣祖证道之辰。此后,他们继续学习和研究太乙金华宗旨,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
关于潘易庵等人的身份,有必要作些考辨。在邵志琳整理本中,他们署“净明嗣派”,但书中也有提到他们另有宗派,即太乙法派,以纯阳圣祖为第一宗大道师。
从其他文献来看,比如王心敬编《南行述》,可以看出潘静观曾师从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朱元育。他还曾与李颙交游,是一位深入道教的学者,其注疏也被保存下来。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有《道德经妙门约》,题“晋陵为谷道人潘静观注”。顾日融于康熙己卯(1699)所作序言称,潘静观生平深入道教,其于《悟真》、《参同》、《阴符》、《清静》诸经皆有注疏。这表明潘静观是一位对古代典籍有深刻理解和研究的人物,同时也是好友众多的一位知识分子,他参与过许多重要的文化活动,如与李颙唱和诗歌,也参与重建圆妙观的事务。
综上所述,《太乙金华宗旨》的历史渊源复杂,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更展示了一群学者对于古代典籍的尊崇和研究精神。而关于出道弟子眼睛为什么会变样,则可能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一些现象或许能够找到相应的解释。但总体而言,《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以及它背后的历史故事,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