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与其道派特征探究男人对女人说无欲则刚想表达的深层含义
《太乙金华宗旨》与其道派特征考察
在康熙年间,随着该宗旨的成书及其流传过程中经过多次修订,最早的版本出现在乾隆年间,由邵志琳整理并收录于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的第四十九卷。该版本题为《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由潘易庵等人所著,并有序、跋。
据记载,康熙戊申年(1668),在苏门(即苏州)白龙精舍举行乩坛活动,吕祖降坛传示宗旨。参与此次活动的七人是潘易庵、屠宇庵、庄惺庵、庄诚庵、周野鹤、刘度庶和许深庵,他们各自有不同的身份和兴趣,但均归顺纯阳圣祖。
至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与张爽庵汇辑成书。此时,吕祖再次在常州红梅阁降笔,使得这部作品更加完善。张爽庵汇辑前后所传内容,并最终编纂成书。
潘易庿等七人的序言中提到,他们是在康熙戊申年的扶乩活动中获得吕祖授予的宗旨,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无欲则刚”的原则进行的。这一原则体现了他们追求内心纯净和道德高尚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道教文化的一种理解和实践。
然而,这些序言中的法名却标注为“净明嗣派”,而非通常所见之“太乙法派”。这一点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因为通常认为潘易公等人的宗派应该属于太乙法派。而且,《神霄侍宸谭长真》一文更进一步指出,这七人另有一套命名规则,即以乾字作为辈分,从坎字开始叙列,以周而复始之义推广。这与他们所署之法名相符,但与清初文献中的记载又不完全一致。
此外,还有其他证据表明潘静观,即潘易公,是一个好道之士,他曾师从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朱元育,并参与过李颙讲学期间的一些交流。在他的生活中,他不仅注重个人修养,而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如参与圆妙观重建工作,以及与同僚们一起诵读《玉皇经》等。
综上所述,《太乙金华宗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之间的关系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此外,该文还提供了一定的视角来思考男人对女人说“无欲则刚”时想表达的是什么,以及这种表达方式背后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