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执一考研道派特征
在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被广泛研究和讨论。该宗旨由潘易庵等七人于康熙戊申年(1668)在常州白龙精舍扶乩所得,其奥秘不仅涉及语言文字,更是全无言语可述。二十余年后,该宗旨经过屠宇庵、张爽庵等人的整理和校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版本。
潘易庵等七人中的身份、志趣各异,他们性情不同,有逃于禅,有耽于俗学,而吕祖却不禁之。他们辈份也不相同,潘易庵辈份较高,而屠宇庵、许深庵辈份较低。
至康熙壬申年(1692),当时的扶乩团体解散了,但屠宇庵与庄惺庵又组成了新的扶乩团体。在这一年的五月六日,在古红梅阁,吕祖传授《太乙金华宗旨》,并且在八月初一,又在阁上传示宗旨。此时潘易庿已去世,他留下的序言成为支持“净明嗣派”的证据之一。
然而,《神霄侍宸谭长真》中提到潘易庿等人另有宗派,即太乙法派,以纯阳圣祖为第一宗大道师,并以乾字命名法名,如潘易庿名乾德。张爽庿撰写的序言中提到自己是屠宇布安(屠乾元)的弟子,因此他的法名也是基于这个规则。
清初大儒李颙曾多次与潘静观交往,并称其为好道之士。而《常州重建圆妙观碑记》中提到潘静观曾与李颙讲学,并出山挽留他。这表明尽管史料对 潮教界内外部身份有所差异,但对于其作为一个好道之士而言,一致认同。
综上所述,《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道派特征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历史事件,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展现了一种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的人文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