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古本变异念九字真言意境大转变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经》出土,虽只改了寥寥数字意境却完全不同 1973年,中国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被篡改前的《道德经》出土了。 当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挖出了三座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其中有几篇薄薄的帛书,就是我们盛行四海的经典国学《道德经》2000多年前的版本,一时震惊世界!
然而经过学者们的对比研究发现,帛书中的很多内容,与流传至今的版本颇有差异。这些差异虽然大多只差在寥寥几字上,但无奈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其中的意义有着千差万别之远。
首先,在书名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到了:根据帛书上所写,是“德”在前,“道”在后,应为《德道经》,而现在的版本却是“道”在前,“德”在后,这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是却有天壤之别。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内容,比如说《道德经》的第二章。
传世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帛书本: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 之 相随恒也。
二者看上去差别不大,只要一个字就变了,但意义却完全变了。有的理解是阴阳交感,有的是物从无而生,而这两种理解都与《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关联紧密地联系起来。
还有的一处:
传世本:大器晚成
帛书本:大器免成
这一处更为巧妙,只是因为一个偏旁的一个字上的变化,就完全改变了解释。这一解释讲的是人才是在晚年的才华最发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才华迟暮。而另一解释则表明,大才都是自然而然形成,不受外界强加影响,这正符合整个《道家哲学》的精神追求,即便如此,我们今天常提到的仍然是“大器晚成”。
有人说,这些可能只是因为抄写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但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地方,如把执今转成了执古,把水变得像水一样,把第四十五章换成了第一章。这又为什么呢?
当时,《道家哲学》实在太先进,它并不适合当时统治者的统一集权计划。原来翻译中的意思是:“品行没有标准,所以我才能做得好。”但如果大家都按照自己的行为来定标准,那么统治者的规矩将变得毫无威力。这让统治者想要禁掉它。但由于老子的影响力太广泛,他们只能改变其开头,让其变得更加复杂,从“可知,可名”的“非常”,使人难以深入理解。
因此,《 道家的典籍 虽然晦涩且艰深,却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公认的事实。司马迁曾这样评价它:“(此)理实易行,其辞难知。”意思是不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你可以看到这里面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智慧,因此小编建议大家尽量多读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话题,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