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处世智慧以无私之心化石为金在天然道观中成就至上境界
《道德经》中的智慧:以无私之心,化石为金在天然道观中成就至上境界
读《老子》,我领悟到的是其柔弱不争、见真如抱朴的处世哲学。因此,我保持心灵超脱于世间,而身躯沉浸于世间却不被染污。在今日繁忙的社会中,我能以无欲有,为上而下。
尽管出生凡尘,但我能够保持心灵不为尘埃所玷污,这便是老子的持心之道,使我的心灵超脱于世间便可与其不同。人们往往认为出家人最自私,因为他们一心修行,却不知他们其实最无私,因为他们拥有一个纯净的心。若能在世界中怀揣这样一种无私的心,便是实现老子提倡的至下之道,为至上之功,是最佳的处世智慧。
如何以无私之私成就至下而上的处世智慧?应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是退让。我要做到少欲寡慾、为而不争,可归结为一个“让”字。在今时今日,纷扰难辨,唯利是图者众多,而这些利益皆源于一己之私,为谋个人利益则无所不为。这导致了一些料想不到的邪恶事件发生。此处所言个人利益往往是肉眼可见的物质利益,有时也是眼前的利益。
然而,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意味着圣人后继自身而自身先行,从外部看待自身以存活。这不是因为没有个人的贪婪才成功吗?因此,他们才能完成自己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并非短暂或显性的,它是一种内在深远且无法用形象来表达的情感和价值。所以老子教导我们少欲寡慾,让一切顺其自然,不必为了个人目的竞相攀登适时退让,即使如此,也会使别人得益同时也保全了自己。但这种退让并不代表懦弱,而是一个设身处地思量他人的能力,该避开的时候就避开,无论得失都不会影响,最终却能够达到至上的德性,同时也是低下的无私之道。
接着是包容。如果能够接受所有人都不喜欢的事情,不偏颇,不偏袒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就像一个人连草木都不愿意损害的人,那么他怎么可能伤害这个世界呢?老子的文中多次借助水来比喻此理,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明了这一点。“水”的本质就是这样——它从未因万物不同的优劣或它们之间差异而偏向任何一方;它只是静静地给予每一样东西它可以提供的一切,以此促进万物生长与繁荣,并帮助它们实现生命力。
正因为如此,老子讲述了江海成为百谷王者的故事,在那里,他们通过善待下位的事物,最终成为百谷王。这就是江海作为君主的法则:通过善待那些低位的事物,所以才能成为百谷王。一位能以宽广博大的胸襟对待人们接触的人,可以帮助他人,没有谁不会想要帮助他,也不会拒绝他的友谊,所以即使面临任何挑战,他也能取得成功,因为他积累的是不是别人的好感,还有福德。他拥有的福德越多,他得到快乐也越多,因此他的境界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提升。而这种包容实际上是一种最强烈的情感爱,但是同时也是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再者是柔韧。当你既坚韧又有度,你就能守住你的柔软,这样你就会变得强大。老子曾经说:“曲则全,枉则直。”正因为曲折柔软,所以才能保护自己,而这也是水的一特性。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它总是在外部环境形成自己的形状,但永远不会固执于已经拥有的状态,可以随着环境改变不断变换,只要将它还原回最初状态,它仍然是不变的那份本质,而且那个原始状态就是没有形态。
即使经过各种变化,它依旧常存永恒,是由于它具有柔韧性和多变性,在矛盾冲突中消除了自我与其他事物之间界限,与万千事务融合成了单一体,因此对于一个没有形状的事实来说,没有什么力量足够打败它,它可以适应一切变化,因而一直存在下去。而这样的存在者,就是万物中的统治者,是真正自然法则下的统治者,是因为它们不存在己身,所以称得上强大。而如果一个人能够放弃己身,则没有什么事情需要考虑;当处理事情时,他只需关注他人的福利,同时也确保了自己的修养发展。
最后是不执著。我指的是不要固守现有的东西,不要固守不能拥有的东西,也不要固守尚未拥有的东西;也不要固守过去,更不要固定未来。不论何种执著,都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经验,一生的真正意义却超出了这些限制,因为现在肉体所看到、所感觉到的都是短暂且易逝的一切,就像花朵绽放那么美丽但又那么短暂,一切都会随时间流逝消失掉。一切名声权力情感都将随着生命结束一起消散,当人类离开这个世界时,无论繁花似锦还是空旷荒凉,都将失去意义。所以破除执迷亦可理解为破除个我的需求。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拥有的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话,那么他就不会过分追求这些东西,因为这样做反倒更容易获得幸福。他开始放下一己私欲,对抗俗套寻找生命真谛,从根本上解除了束缚,从此开始体验真正灵魂本真的快乐带来的安宁生活。那样的高贵情操便是我努力追求的地方,将我的内在丰富化,将我的精神提升,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使命运给我更多自由,让我的每一步都充满勇气,每一次选择都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