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李含光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李含光的传记
唐代道教上清派自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已有数百年历史。到了唐代,其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多次被皇帝召见,离开了茅山,导致经法的传授断续不连绵,最终散落无遗。李含光请求离开京城,返回到茅山祖居,他搜集了经法,并重振了道业,使得上清派圣地再次在世间光耀。
李含光是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他的二十一代祖父叫李弘曾任江夏太守,因避免王莽之乱而迁居到了广陵,因此成为广陵人的身份。他本姓弘,是为了避开唐高宗太子的名字改成了李氏。在他的家族中,有尊崇儒术的传统。他的父亲叫李孝威号称贞隐生生,对黄老之术精通,与司马承祯结为方外交友。
李含光出生于公元682年,是唐高宗开耀二年的儿子,当他十八岁时,就开始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去拜访了一位名叫江都李先生的老师。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他以品行清纯优雅被选为道士,在东都洛阳龙兴观生活,不久后又搬到嵩山修炼达二十载。
在玄宗开元十七年的某一年(公元729年),他前往王屋山阳台观学习,与司马承祯同门学习。当时司马承祯一看到他就说:“你真是玉清境界里的客人啊!”直到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司马承祯才在阳台观去世。不久之后,玄宗召请他来洛阳询问有关修炼的事宜,他们谈话中玄宗感叹地说:“我看到了你,我就知道司马真人还活着。”当玄宗询问金鼎的问题时,含光回应说:“道德是公正无私的;轻举手中的东西,如果不是因为有私心,那么它就是没有什么私心。”
玄宗深受其见解所打动,让他住持阳台观继续他的修炼事业。继承了前人的工作后,他在那里勤奋地修炼和教授别人。在此期间,他感到茅山上的道教活动已经衰退,而且许多真经秘密文书也已经失散或消失。他住持阳台观约有一年的时间之后,就请求回到故乡,因为身体不适,又一次回到茅山,以恢复这些古老知识和技艺。这段时间里,他帮助重建并整顿了整个茅山地区的 道教事业,使得这一地区再次成为文化与精神中心。
天宝四年的十二月份,也就是公元745年12月份,由于受到皇帝赐予的一纸诏书影响,这位伟大的先贤被命令带着皇帝赐予的一封诏书前往自己的故乡——茅山。此刻,在大内殿中,每当玄宗想与这位仙者交流的时候,都会让他沐浴更衣,以示敬意。而且,在那片属于这位仙者的林木丛中捕鱼猎取动物也是严禁的事情,而且凡是吃过腥味的人都不允许踏足这个地方,这样做是为了表彰他的智慧和信仰,以及对整个社会秩序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