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人物 > 玉帝更迭史探究玄静先生李含光的天庭之变

玉帝更迭史探究玄静先生李含光的天庭之变

李含光:重振茅山道教之志

唐代道教上清派自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历经数百年,其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多次被皇帝召见,远离茅山,致使经法传授断缺,散落无遗。李含光乞请离京,返归茅山祖居,搜集经法,重振道业,使上清派圣地又光耀于世。

李含光出生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其二十一代祖李弘曾任江夏太守,为避王莽之乱徙居晋陵(广陵),因此成为广陵人。本姓弘,因避讳唐高宗太子李弘而改姓为李。家世尊儒,其父李孝威号贞隐生生,以黄老之术著称,与司马承祯结为方外交。

十八岁的李含光有志于道教,从师于江都的李先生中宗神龙元年被选为品行清优度的道士住东都洛阳龙兴观。后移居嵩山修道达二十年。开元十七年,他从师司马承祯于王屋山阳台观。在那里,他深受司马承祯赏识,被誉为“玉清境之客”。

开元二十三年 司马承祯在阳台观去世。不久玄宗召他到洛阳询问修道事宜。他谈话间感叹:“我见到含光,就知道司马真人仍然在世间。”玄宗还询及金鼎之事,对他的回答大加赞赏,最终下诏让他住持阳台观继承司马承祯的传道事业。

居阳台观期间,他勤奋研究,不仅学习了许多秘籍,还将所学整理成书以供后人参考。当时,由于茅山上的真经秘箓已经散失,只剩少数残本和流言蜚语。他决心回归故土,将遗失的真经重新整理出来,并且继续推动上清派的发展。

玄宗天宝四年十二月命中使捧着皇帝玺书前赴茅山召请他,但他坚辞不就,最终回到故乡,在那里完成了对古籍的大量收集和整理工作。这段时间里,他不仅恢复了很多失落的真经,还编撰了一些新的典籍,这些成果对后来的上清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他的努力,上清派得到了复兴,而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标签:

猜你喜欢

道家代表人物和思想 超越世俗达到自...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修道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人们寻找内心平静与真理的一条道路。它分为几个境界,每个境界都代表着修士们在信仰与觉悟上的不同层次。 第一境...
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谁第二人生 如何在现代生活...
道家经典书籍,如《老子》、《庄子》和《淮南子》,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著作深刻地探讨了宇宙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以及治国理政的原则。尽管它们是数千年前所...
道教主要人物 道教著名人物悬...
道教著名人物李哲玄的传奇生平,高明见于《太清宫志》。李哲玄字静修,号守中子,河南兰义县人(今兰考),生于唐大中元年二月十七日,羽化于后周显德六年八月十二日...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 碧波潭静听道观...
碧波潭静听道观:寻觅心灵的清泉 碧波潭之名,源自山间一处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在日出时分会散发出淡淡的蓝光,仿佛是天地间最柔和的声音。 静听道观坐落于一个古...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