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人物 > 借一颗入梦的骷髅教你笑谈得道境界_天然道观

借一颗入梦的骷髅教你笑谈得道境界_天然道观

在南宋时期,一位名为李嵩的艺术家创作了一幅著名的画作《骷髅幻戏图》,其中就有一幅“骷髅团扇图”。这次,我们要讲述一个关于庄子与骷髅之间幽默哲学对话的故事。

据说,在南华真人庄子的游历中,他曾遇见了一具枯骨突露、森森然在地的骷髅。庄子淡定地用马鞭敲了敲那具骷髅,开启了提问模式——于是恐怖故事变成了哲学对话:

这位先亡,您是因何流落到如此悲惨的田地?是贪求失道还是遭遇了天灾人祸?是作恶闯祸,怕累及家人而选择了自我了结?还是寿终正寝而安享了天年呢?

庄子问完后,拿过骷髅竟当成枕头,沉沉睡去。谁知,半夜时分,那具骷髅入了他的梦来解答这千古之问:

从您的问话看,你像是一位辩士。但您说的那些都是活人才有的负累。人死后,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啦!上下级管辖没有啦,从容地随顺时光的流逝。这纵使是南面称王,也乐不及此吧!

庄子不相信,说:“若是我让造物者将你复生,再送回到你的父母亲人、邻里朋友中去,你愿意吗?”那具忧虑地回答:“我怎能抛弃这个君王般快乐,而再次经历人间苦劳呢?”

这个故事很有名,有多个演绎版本:《列子·天瑞》中的引述,《汉赋》的张衡作品《髑 髏 赋》,还有曹植的一篇散文《髑 髏 说》……熟悉道教经忏的人还会知道,在“放焰口”道场中也有两个唱段《金 骨 头》和《银 骨 头》,也是对庄子遇到的那个故事进行演绎。

两者内容相仿、旨趣趋同,其《金 骨 头》叹词如下:

昨日荒郊去玩游,

忽见一伏,

白骨白骨,

满径满径堆愁。

风吹败叶,

满径满径堆愁。

雨打风筛今几秋?

恨悠悠。

不闻人语,

惟听惟听溪流。

但在另一个版本中,这首叹词却反转过来,用以劝导人们早修炼,不要等到老迈才想修行:

奉劝生灵急早修、

莫悠游。

早求解脱,

同赴同赴瀛洲。

这样的反转,让我们疑惑起:道教生死观究竟是什么?

许多人喜欢庄子的豁达生死观。在庄子的眼里,生如白驹过隙,对于他来说,无论生活还是死亡,都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他甚至可以从一个孤独的地尸身上找到乐趣。而很多道经典籍都显示出强烈好生的倾向,如三天内解经中的“全生为上”。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生命都应该追求长寿或是不死亡。根据佛家的说法,“迫生的状态”比亏损更糟,因为它是在痛苦中挣扎,而不是因为无法得到全部所需而感到遗憾或不足。而对于那些已经达到某种境界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已经超越了这些常规思考,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

因此,当我们看到那些明喻和隐喻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它们背后的深层含义,而非表面的字面意思。在这样的话语游戏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生命意义上的答案,即便是在最无助的情形下,也能找到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平静。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在世俗压力之下保持坚韧,而其他一些则可能被外界噪音所淹没。

最后,让我们回归于原点,那些关于智慧与勇气的小小争论,它们是否值得我们花费心思探讨?或者,是时候重拾我们的内心声音,以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道路吗?

(本文基于历史资料整理编写)

标签:

猜你喜欢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性恶论-人性的...
人性的黑暗面:剖析性恶论的哲学根源与现代社会表现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关于“人性”这一话题一直是哲学家、思想家们探讨的话题。其中,“性恶论”是一种认为人的...
道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道德规范与法律...
道德规范与法律框架的交汇点 是如何形成的? 在人类社会中,思想、道德和法律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社会秩序体系。那么,这些...
道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韩非子战国策家...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这个作品不仅记录了他对国家治理、法律制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深刻见解,而且...
中国道教十大元君 佛光普照的谜团...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群信徒围坐在寺庙中,等待着他们所崇拜的神灵——如来的到来。他们相信,只要虔诚地祈求,他必定会听从他们的声音,现身于人间。 一位老和尚站...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