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颗入梦的骷髅教你笑谈得道境界_天然道观
在南宋时期,一位名为李嵩的艺术家创作了一幅著名的画作《骷髅幻戏图》,其中就有一幅“骷髅团扇图”。这次,我们要讲述一个关于庄子与骷髅之间幽默哲学对话的故事。
据说,在南华真人庄子的游历中,他曾遇见了一具枯骨突露、森森然在地的骷髅。庄子淡定地用马鞭敲了敲那具骷髅,开启了提问模式——于是恐怖故事变成了哲学对话:
这位先亡,您是因何流落到如此悲惨的田地?是贪求失道还是遭遇了天灾人祸?是作恶闯祸,怕累及家人而选择了自我了结?还是寿终正寝而安享了天年呢?
庄子问完后,拿过骷髅竟当成枕头,沉沉睡去。谁知,半夜时分,那具骷髅入了他的梦来解答这千古之问:
从您的问话看,你像是一位辩士。但您说的那些都是活人才有的负累。人死后,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啦!上下级管辖没有啦,从容地随顺时光的流逝。这纵使是南面称王,也乐不及此吧!
庄子不相信,说:“若是我让造物者将你复生,再送回到你的父母亲人、邻里朋友中去,你愿意吗?”那具忧虑地回答:“我怎能抛弃这个君王般快乐,而再次经历人间苦劳呢?”
这个故事很有名,有多个演绎版本:《列子·天瑞》中的引述,《汉赋》的张衡作品《髑 髏 赋》,还有曹植的一篇散文《髑 髏 说》……熟悉道教经忏的人还会知道,在“放焰口”道场中也有两个唱段《金 骨 头》和《银 骨 头》,也是对庄子遇到的那个故事进行演绎。
两者内容相仿、旨趣趋同,其《金 骨 头》叹词如下:
昨日荒郊去玩游,
忽见一伏,
白骨白骨,
满径满径堆愁。
风吹败叶,
满径满径堆愁。
雨打风筛今几秋?
恨悠悠。
不闻人语,
惟听惟听溪流。
但在另一个版本中,这首叹词却反转过来,用以劝导人们早修炼,不要等到老迈才想修行:
奉劝生灵急早修、
莫悠游。
早求解脱,
同赴同赴瀛洲。
这样的反转,让我们疑惑起:道教生死观究竟是什么?
许多人喜欢庄子的豁达生死观。在庄子的眼里,生如白驹过隙,对于他来说,无论生活还是死亡,都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他甚至可以从一个孤独的地尸身上找到乐趣。而很多道经典籍都显示出强烈好生的倾向,如三天内解经中的“全生为上”。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生命都应该追求长寿或是不死亡。根据佛家的说法,“迫生的状态”比亏损更糟,因为它是在痛苦中挣扎,而不是因为无法得到全部所需而感到遗憾或不足。而对于那些已经达到某种境界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已经超越了这些常规思考,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
因此,当我们看到那些明喻和隐喻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它们背后的深层含义,而非表面的字面意思。在这样的话语游戏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生命意义上的答案,即便是在最无助的情形下,也能找到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平静。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在世俗压力之下保持坚韧,而其他一些则可能被外界噪音所淹没。
最后,让我们回归于原点,那些关于智慧与勇气的小小争论,它们是否值得我们花费心思探讨?或者,是时候重拾我们的内心声音,以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道路吗?
(本文基于历史资料整理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