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李志常的德行宣教与日常物品相结合
李志常(1193-1256),元初著名全真道士,字浩然,其先在今河北永平人,后徙居山东范县。幼孤,由伯父抚养长大。他年十九,不从伯父之议婚,独自一人出家修行。在他的生活中,他曾隐居于东莱牢山和天柱山的仙人宫。元太祖十三年,他听闻邱处机自登州转居莱州,便前往拜会,并被赐号真常子。
次年,邱处机应召西觐元太祖,被选为十八随行之一。当邱处机返回时,他们一起回到燕京长春宫。在那里,李志常参与了教门公事,并与太祖密切合作。他不仅博通儒学,而且对《易》、《诗》、《书》、《道德经》和《孝经》的传授有着深厚的理解。此外,他还以其高尚的品格赢得了太宗的赏识。
当时,在蒙古贵族主导下的中国社会中,没有多少儒家士人能够进入汗庭。但是,因为李志常博通儒学,加上他对汉族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对于传播汉族文化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太宗命他创建国子学,以教授蒙古贵族子弟。这个举措标志着全真道开始接触并融入蒙古帝国统治阶层,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机会。
除了这些成就之外,李志常还是一位慈善家。在掌教期间,他招纳流离失所的人们,将他们收容于斋堂内供食,有些甚至因此改信佛教或道教。这一行为受到许多人的赞誉,使得全真道在民间获得了广泛认可和支持。
然而,在晚年的某个时候,全真道因与佛教之间的一场争论而遭到严重打击,最终导致其鼎盛局面结束。尽管如此,李志常留给后世无尽财富,其中包括他的著作,如《又玄集》(已佚)和《长春真人西游记》,这两部作品至今仍能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