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歌及其成因
作者:向红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在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当中,土家族是一个典型的中部民族,主要分部在湘、鄂、黔、渝四个省市邻接地段。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它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除了能征善战外,他们在漫长而又艰辛的改造自然的历程中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据宋玉《对楚王问》所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下里》大概是楚歌,《巴人》无疑是巴歌。唐代兴起的《竹枝词》,实为巴人俗文化与汉人雅文化交融的结晶。 土家族历来被称为“歌舞之乡”,其中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一直保留在民间,尤其作为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枝奇葩的土家族哭嫁歌在土家族的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便是一个独具风格,积淀丰厚的文化景观,它不仅体现了土家文化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家社会的变化发展。这里将主要从土家族哭嫁歌的内容,形式,艺术和其成因等方面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土家族哭嫁歌 哭嫁是我国流行范围很广的一种风俗,随之而产生的哭嫁歌也成了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写照。土家族的哭嫁歌是一种十分丰富的口头文学方式,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有其独特的风格,以下将略论其形式,种类,腔调,内容和艺术等。 土家族哭嫁歌俗称“哭姊妹”。新娘在出嫁前3天或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手执花帕盖住脸哭唱,两旁有几位姑娘作陪。从形式上来看, 土家族哭嫁歌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哭中有唱,唱中有哭。句式自由、长短不一、语言含蓄明快、明俗性很强。不像汉族哭嫁歌则句工工整、起承转合分明、文学性较浓。土家族哭嫁歌按不同的形式可分为:连续哭唱、间断哭唱、抱着哭唱、跪着哭唱,新娘领唱、众人一起哭唱等等。土家族哭嫁歌都是由新娘、亲属和陪嫁女自愿、自发地进行。 土家族哭嫁歌的类型大致有这么几种: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声部合唱。由人代哭,新娘陪哭;这种类型是因为新娘不会唱哭嫁歌,出嫁时,请人代哭唱,新娘在一边掉泪一边跟唱。女、娘对哭,出嫁时,新娘和母亲又哭又唱,互相告别,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怀。 土家族哭嫁歌的腔调大多来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类。哭是低沉的,短促的,呜呜咽咽,气氛悲切、哀怨、忧伤。声调是舒缓的、昂扬的,接近于朗诵调,一般多用汉语哭唱。 从内容上看,土家族哭嫁歌通常唱的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与亲人、父母分离的悲伤之情,是土家族妇女生活感受的现实反映。它可分为四部分: 一是反对包办婚姻的怨愤 如:哭父母: 我的父母,眼力好来志量宽,把我放到茅草山。 茅草山上草不张,尽长牛毛毡。 我的父母,听媒讲来听媒音,把我坑害一平生。 先前我在大地方坐,现在却不得在大地方过…… 歌中怨诉了父母只听媒人言,而不考虑女儿的想法,自作主张将女儿嫁到一个贫瘠的地方。女儿在哭的过程中即对父母作了委婉的控诉,也唱出了无奈与绝望。 对包办婚姻的控诉,出嫁女子抱怨的对象不直接是父母,而是包办婚姻的始作俑者---媒人,就成了出嫁女子控诉的罪魁祸手,往往把一腔怨恨泼在媒人身上。 如:骂媒人: 韭菜开花一二台,背时的媒人天天来. 蚕豆开花绿茵茵,背时的媒人嚼舌根. 豌豆开花夹对夹,背时的媒人想鞋袜. 板栗开花球对球,背时的媒人想猪头. 你做媒人想饮酒,山上的猴子骗得走. 说活我的爹和娘,媒人死后变马牛羊. 二是与亲情道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包办婚姻逐渐减少,于是,倾诉亲人间的骨肉分离便在土家族哭嫁歌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凄凉哀婉,催人泪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如:哭哥嫂: 哭一声哥来叫一声嫂,难舍难分骨肉同胞。 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 这大恩大德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 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如:哭家人: 我的婶娘我的叔,往时兄妹情义深. 我今搭了露水帕,今朝多了我一人. 人家老少都敢骂,送给人家当贱人. 我今穿了露水衣,难舍歌妹离别情. 人家老少都敢欺,哥呀妹呀兄弟呀. 我的哥呀我的妹,往日喊我喊的甜. 挨到哥哥十八年,如今竹子已砍断. 哥哥不再有负担,牵着手儿不觉得. 三是对未知生活的隐忧,惶惑 出嫁,意味着生活脱离父母的庇荫而独立支撑往后的日子。对“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不可知”的出嫁女子,于未知的新生活充满了惶惑,迷茫。因此,哭嫁歌的内容就充满了依恋,矫情的特色。 如:开声哭父母: 太阳起来三重楼,我慢洗脸来慢梳头。 随到自己的父母住,父母双手煮来单手递。 吃完早饭碗一丢,想到哪去到哪去。 鸡刚叫来天刚亮,我快洗脸来快梳头。 随到别个的父母住,急忙把饭煮好递拢去 筷子落地有人捡,娘儿分离无人留。 今后心想来望你,二姓父母不放口。 四是亲人用哭对新娘表示祝福和劝解 亲人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用“哭”来表达出不舍之余时,还对她们的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希望他们美满幸福,同时也给他们讲述一些做人的道理。 如:娘哭女: 我的女儿我的心,你到婆家要小心. 只能墙上加得土,不能雪上再加霜. 婆家人可大声讲,你的话却要轻声. 金盆打水清又清,你的脾气娘知情. 铜盆打水黄又黄,你的脾气要改光. 亲生爹娘不要紧,公婆面前要小心. 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 牙齿咬得铁打断,双脚踩得地皮穿. 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是男娘伤心. 通过以上的概述我们不难看出:土家族哭嫁歌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土家族哭嫁歌通过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土家族姑娘的形象。在哭嫁的过程中新娘的怨与恨,爱与憎,苦与闷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同时也使新娘的内心情感得到了宣泄;另外在土家族中新娘能否哭,是否哭的好是衡量新娘贤德﹑孝顺的标准。 其次土家族哭嫁歌的唱词多用土家语或地方方言的口语和俗语,有些沿用遗留下来的程式句子,但大多都是即兴创作,句式自由,多以七字句为主,短的十句八句,长的可至几十上百句。多用比兴,联想,夸张等手法,使人通俗易动。 最后土家族哭嫁歌是民族文学的一部分,它是土家族女性集体长期创作的思想结晶,同时又是土家族的一部抒情长诗。既揭示了土家族女性的复杂心理又反映了土家族原始婚俗和社会的变迁。 土家族哭嫁歌的成因 人喜则笑,遇悲则哭。在大喜之日,土家族女子出嫁为何要大放悲声呢?正如土家诗人彭秋潭的一首表现哭嫁中“陪十姊妹的竹枝词所描绘的那样:‘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千百年来无数土家女性竟用催人泪下的“哭”来表达出嫁时的复杂心情。这种特殊现象的产生是与特定的社会生活土壤密切相关的。 一、历史上婚姻制度的发展变化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萌芽。 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其实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生活形态早已存在促使其萌芽的多种因素。从土家族口耳相传而来的民间文学折射的社会历史来看,土家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在婚姻发展史上经历了群婚,氏族外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等几个基本阶段。虽然当今新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哭嫁歌这种民俗鲜活的保留并延续下去,是有其历史的渊源。 实际上在父权制和私有制产生的同时,就已播下了妇女悲剧即“哭”的种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自此之后,女性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地位一落千丈,逐渐成为男人的附庸和被男人支配的“工具”。 在群婚时期实行共夫制,任何一个男性都有做任何女性的的丈夫的权利;从群婚到对偶婚的过度发展,由女性来完成,但女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女性用献身的赎罪办法,把“自己从古时存在过的共夫制下赎出来,而获得只委身于一个男子的权利”(同上);民族外婚产生后,出嫁作为骨血的转移,嫁往他氏族,部落的女性也需以哭嫁的形式向本氏族祖先谢罪,乞求祖先的谅解,允许和宽容。 此外,原始群婚残余“初夜权”和掠夺婚现象在土家族历史上也存在过。在土司时期,一些残暴的土司即对管辖下的土民新婚行使“初夜权”,不过这“初夜权”的行使,已消散了向神赎罪的性质,而是演变成对年轻女性的残暴占有。土家著名的民间长诗《锦鸡》及民间故事都反映了这种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野蛮的抢亲之俗逐渐消亡,但男性对女性那种霸道的选择夺取之风,仍在土家社会生活中持续了不少时间。 “《永顺县志》中记载,甘明蜀在‘西蜀视察记’中说:‘婚姻制度在昔纯为男性选择形式,任何人家的女子,男人只须买一个火炮去在女子家门口放了,便算定了亲。女家任何人不得反对。有时一个女子被多数男子选定举行放火炮仪式后,弄的手足无措,不知道要嫁给谁好,男子方面,总是采取有力的手段掠取婚姻,不惜歼灭婚敌,因而波及岳家之安全,亦所在皆有。’”这些残暴的占有,必然会给新娘心理感情上以极大的伤害和摧残,从而酿成女性的悲歌。出嫁前想起将要受到的折磨,怎能不伤心落泪?这些都表明了土家族哭嫁歌开始萌芽。 二、旧习俗对妇女的束缚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改土归流前的土家族社会,还盛行“还骨种”和“坐床”的婚姻习俗。“还骨种”即姑舅表亲,是原始的血缘婚,亚血缘婚的一种残余遗风。它通常是把外甥女当作是当年姑姑出嫁的一种补偿,“凡故氏之子,须舅氏之子,”“肥水不落外人田”,所以舅舅的儿子娶姑妈的女儿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拥有优先权,土家族俗语说:“姑妈女,伸手娶”“舅舅要,隔河叫”。在这种习俗下,不管年纪大小是否相配,竟有姑妈之女长十余岁而必须等待舅家之子长成配婚,着还不知酿成了多少婚姻悲剧。即使舅家无子,外甥女嫁与他人也要征得舅舅同意,且男方要向舅家送一笔“骨种”钱。这是多么的滑稽啊!所谓“坐床”即收继婚制的遗风。《永顺县志》载:“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媳,谓之‘坐床’或‘填房’。”(同上)兄或弟不收寡嫂或寡弟媳,她们才可以改嫁他人。 以上显然都是造成土家族女性哭嫁的重要原因,都是束缚土家族女性婚恋自由的枷锁。在社会土壤中也必然会萌发土家族女性血与泪的控诉。 三、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盛行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根本原因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以歌为媒”的原始性自主婚姻彻底消亡了,而以“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为准则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开始盛行,从而把土家族妇女推向了更为悲惨的地步。一方面,土家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行使着歌为媒的原始性自主婚姻,气氛宽松,青年男女婚恋较为自由,人性人情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出舒展和张扬,而此时封建礼教律条的束缚下,女性一下子成了笼中鸟,在无婚恋自由可言,前期的舒展和后期的禁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此突然变更中让人感到压抑和窒息,所以伤痛更深,控诉更烈。另一方面又由于长期的原始自主婚姻及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给土家女性造成了较宽松的生活环境,女性的地位及处境还不像中原汉族女性那样底下恶劣,突然席卷而来的封建礼教观念短时期内还没有在任何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样的社会气候仍能给土家族女性一个倾诉痛苦的机会。这样客观上使土家族哭嫁歌的兴盛具备了合适的土壤。 四、女性自身的特点也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形成 自古女儿都“多情”。女性与男性比较而言,女性的心理较细腻,感情也颇脆弱,没有男性的不拘小节与刚强,更何况出嫁意味着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即将走进另一个陌生的家庭,不免有几多不舍与悲伤。因此,感伤骨肉离别之悲自然成了哭嫁歌中贯穿始终的抒情基调,也是哭的出发点。其他方面的内容多是有这“恋亲恩,伤别离”的感情枢扭生发而来的。这种感情是在特定的情况情境中女性十分自然地发自内心,绝不是无病。所以抒发女性自身心理感情的土家族哭嫁歌特别真挚强烈,深动感人,能引起人强烈的共鸣。 五、土家族人把是否善“哭”作为衡量土家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 土家姑娘如果不会哭嫁,会被人耻笑。所以土家族姑娘自十二三岁就要开始学哭嫁,凡村中有嫁女喜庆,必定自发前往通宵达旦陪伴待嫁女子,以便观摩学习,直到自己行将出嫁时。有的女子经验丰富,技艺娴熟,除能哭唱前人传承和遗留下的歌词外,还能信口编歌,见人哭人,见物哭物,当地称“见子打子”。这也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和兴盛的一个关键因素。 土家族哭嫁歌作为民族文学的一支奇葩,它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女性用它来表达心意,体现了淳朴的民风和热爱生活的理想。其生活气息浓,情素内涵丰富深厚。若悲若喜,悲喜交融,把迎娶嫁送的喜悦与哀怒通过哭唱结合在一起,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区域文化意蕴。 土家族哭嫁歌以声悦耳,以情动心,它自然祥和醇厚浓烈,朴素亲切。但愿魅力非凡的土家族哭嫁歌能永远传唱下去,开出美丽的花朵。从上述可以看出,土家族哭嫁歌正是土家族历史、生活、信仰、价值观的外露,是土家族特定需求的反映、民族心理的反映、民族生存关系和生命观念的显现,体现着民族的情感和性格特点,今天,虽然实行自由婚姻,但土家族世代相传并沿袭下来的哭嫁歌,作为我们民族音乐艺术的宝贵遗产它将广为存在和流传。对它的探讨,对于发展民族文化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