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之无为至宝夸张版卷之二十四
无为至宝夸张版卷之二十四: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井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疏〕此章并假立姓名,寓言明理。北是幽冥之域,水又幽昧之方,隐则深远难知,井则郁然可见。钦明至道玄绝,显晦无常,故寄此言以彰其义也。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疏〕若,为汝也。此明运知极心问道,假设宾主,谓之无为。
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疏〕此假设言方,运知问道。若为寻思,不知所念虑,则知至道?若为服动,在何处所,则安心契道?在所依从,在所说法,则得其道也?
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不是不答,不是不知答也。
〔疏〕知,为分别也。设此三问竟无一答,不是因情感惜情不答,只是理事没有分别,所以不知所以答也。
知识不得问,再反於白水之南登狐阅之上,而睹狂屈焉。知识以之一言问乎狂屈。
〔疏〕白,是洁素的色彩;南,是显明的方位;呱,是疑似夷犹;阕,是空静,无物。在不能决定的时候,又反照於白水之南,从中取出有形而没有本质的虚幻东西,用来穷究理想,但狐疑未能穷尽真理,因此又妄行,如掘槁木(老树),想要表达这层意思,所以叫做狂屈焉耳了。
狂屈#1曰:“唉。”“予 知 之,将语 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注]]俟,为应声。
初欲言语,其后忽然忘却了要说的内容,这种忘却和回忆成为了新的道路。
知识不得问,再反於帝官#2,看见黄帝而提出了问题。
黄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无處無服始安道,无從無路始得道。”
[[注]]轩辕体、妙达玄言,因一无有的状态回答了三个问题。
知识向黄帝提出一个问题:“我与你相识,我与他人不同,那谁更正确?”
黄帝回答说:“那个被称作‘真’的人才真正明白,这个像它但又不知道自己的样子的人虽然接近,但是我和你终究不会靠近。”
圣人行不说话的教导,因为他们懂得自然界的事情,就像《老子经》上的话一样,没有语言就能理解一切。
因为圣人懂得自然界的事物,他们的心灵同化万物,所以他们珍视这一点,即使大多数人的行为都基于偏爱某些事情,也仅仅适合成为这样做的事情罢了。而礼仪只是这些行为的一种装饰,它不是最根本的东西。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礼仪,然后再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在讨论如何修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更高境界,而不是直接面对内心世界的问题。当我们开始追求超越自己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离开了天地之间最简单、最原始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够回到最初的时候,那么我们的生命将变得更加平静和纯粹。但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按照既定的规律生活,而且我们的思想已经深植于世俗文化中,使我们无法摆脱它们。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在谈论如何修身养性,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内心世界的问题。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他就会发现自己正在走向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更加简单、纯粹且自由的生活方式。一旦他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就会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逐渐摆脱那些束缚他的旧习以为新。我希望我的朋友们可以看到这个现象,并且意识到需要改变自己。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可以尝试使用一些心理学技巧,比如冥想或瑜伽等活动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不过,这是一个非常挑战性的过程,因为它要求人们放弃那些让他们感到舒适但实际上限制了他们潜力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不管怎样,我希望我的朋友们能够找到时间去思考一下这些事情,并尝试把它们付诸实践。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实现这种转变,那么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