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西方宗教学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中的心无欲则刚探究在自然景观中的体现
在我们经历了世纪之交和千纪之交之后,中国学术界中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就是宗教学的崛起与迅猛发展。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现象和灵性生活的一部分,对其认知与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在宗教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之前,这种对宗教的探讨更多地体现在各种宗教本身内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剖析,或是相关学科所需的一种边缘性研究,展示出这些学科具有多元知识背景和必要逻辑关联。而不带信仰前提、以客观、科学、公正态度为特色的、具有独立学科意识的现代西方宗教学,则是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兴起,并迅速影响了全球一百多年的世界宗教研究。
西方宗教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特定范畴以及基本方法和流派。在其范围界定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西方宗教学强调对宗教现象及状态的客观描述与主观理解,而不涉及对其本质定性的深入探讨或价值判断;而广义上的则包括对意义探讨、本质揭示及价值评断,以一种开放态度迎接各类新领域。此外,还有一些现代学者建议将如考古学文献学等纳入视野。
西方宗教学探究吸引并困惑人心灵世界的一些基本关系,如神与人、神圣与世俗、灵与肉、彼岸与此岸等,由此构成了它独特的理论体系。例如,麦克斯·缪勒在《导论》中明确表达了“人的灵魂”、“神”的关系,以及“神圣真实”这一概念对于人心灵最高理想的地位。
西方早期代表人物鲁道夫·奥托在《论神圣》中,将“超自然实体”(Numen)结合于“对神圣体验”(sensus numinis),形容了一种超然且内在的情感体验,即被称作“numinos”。这种解释至今仍给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带来启迪作用。
从理论体系到具体方法,西方宗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其中包括:纵向梳理史料法、高级比较法田野考查实证法、中止判断本质洞察法功能分析社会抽样心理象征符号破译精神分析等。这些建立了基础,为当代整个世界提供了一套可行模式框架。
中国近年来也全面展开并逐步形成思想理论探讨史料史实探讨两大方向,并推出了重要成果。我国主要从两个方面系统地开展了对 religions 的研究:一是心灵层面的探索,一是社会层面的解读。这两者的共同目标是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心理结构及其反映出的文化行为模式,从而揭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核心问题。
通过翻译介绍独立研究共进,我国得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自身建设质量,使我国成为拥有全局战略前瞻性的人文知识中心,为国际交流增添活力。此过程也是跨文化交流互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学习借鉴,不断创新,以达到真正跨越时空相通的人文交流境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还能进一步融合东-West 文化资源,与其他国家共同促进世界智慧库不断丰富,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精彩,让未来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