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社会中无为与有为之辨卷十二
在古代的齐国,有一位名叫田成子的大夫,他弑君篡政,并盗取了整个国家。然而,这并非仅仅是对国家的侵夺,更是对圣人的智慧和道德的掠夺。田成子通过盗取圣人之法,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这个故事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世俗之人是否真的了解到,无为与有为之间的区别?至圣者是否真的能避免成为大盗?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南华真经》中提到,“摄缄滕固肩镭,以备小贼”,这意味着为了防止小偷入侵,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但当面临真正的大盗时,这些措施反而成了他们积累力量的工具。这表明世俗所谓“知”的不足可恃。
因此,我们尝试去探讨这一问题:世俗所谓至知的人,有没有不成为大盗的人?至圣者,有没有不守卫大盗的人?
通过历史事件,比如龙逢斩、比干部、苌弘胞以及子胥靡等四个贤者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最忠诚和英勇的人,也无法避免被迫害或杀戮。这说明,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能够阻止暴政和邪恶行为。
有人曾问:“天下哪有一种正义?”回答是:“何处没有正义?”这里提到的五德(妄意室中藏,勇也;入先,义也;出后,智也;分均,仁也)是不足以防止巨大的犯罪行为发生。如果一个人缺少这些品质,那么他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盗,因为天下从未听说过一个不具备这些品质却仍能行侠仗义的大贼。
然而,由于善良的人数较少,而邪恶的人数较多,因此即使存在一些道德准则,它们似乎更容易被破坏而不是维护。因此,大部分人都在寻求利益,却很难放弃它们已经拥有的知识,从而陷入迷惑和失误。
最后,《南华真经》强调,只要我们能够停止追求物欲,不再崇尚奢靡,就会自然地走向一种平静无乱的地步。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或深奥的心理分析,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正确道路,而错误就会自行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