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龄将道德经与自然景观融合中央美院院长论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共通之处
几年前,王冬龄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道象·王冬龄书法艺术》的个人书法展览,这次展览规模空前,吸引了众多知名人士和文化界的巨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等机构的领导人都出席了此次活动,并发表了贺词。在致辞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高度赞扬了王冬龄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他指出,王冬龄不仅在形态和形式上拓宽了我们对书法的理解,还为传播书法文化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次展览中的作品,以《道德经》为主题,以“道象”为创作理念,将古代哲学经典融入现代艺术表现之中。
范迪安院长的话语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对王冬龄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及其作品影响力的认可;其次是他如何将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推动了书法本体的创新发展;最后是通过这种独特形式来表达敬意于传统文化。
《道德经》是一部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它集结着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精华。选择这部著作进行展示,无疑是对两者紧密联系的一种肯定。但从实用性和传播角度考虑,即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果无法被大众识别,那么其价值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自然好奇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种难以被普遍识别的方式来呈现这些深奥思想?
其他专家的看点提供了一些线索。中央美院院长许江提到:“他的脚踏数百个东方经典字汇,如《逍遥游》、《道德经》、《心经》,攀援欧亚拉美艺坛圣殿。” 这意味着他的创作既融合了东方文化,又兼容西方艺术,是中西合璧的一种自然体现。而苏士澍主席则评价说:“王冬龄关注草書空间问题,不断探索,使得他的人生轨迹与中华文脉同频共振。”
然而,对于许多普通读者来说,这样的创作可能并不容易理解或欣赏,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样的作品是在误导或忽视原有的意义,他们认为应该让作者亲自阅读自己的作品,再重新写一遍,或许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如果说某些人的创造力超越了时代,也许我们需要更久一些时间去适应他们所带来的变化。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