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师正念经文道士体玄先生
中岳嵩山,钟灵神秀。前有新天师教主寇谦之,驻足嵩山三十年,开一代教风,成为国师,使新天师道传遍北方。无独有偶,后有第十一代茅山宗宗主潘师正。驻足嵩岳五十年,扇茅山宗风,遂使之传遍天下;皇帝皇后驾临嵩山询道问教,以其功德与国师相匹。
寇谦之和潘师正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寇谦之死后,其新天师道,不久即销声匿迹;而潘师正死后,有人继承并发扬光大,将其教法永传不衰。这一事实值得世人深思。
隋宫玄坛上,一位名为潘子真的人物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是赵州赞皇(今河北赵县)人,在公元5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早年发现脚板有灵龟纹路、双手过膝,这些都是奇异的征兆。在信仰道教的母亲教育下,他常诵《道德经》。
十三岁时,他守墓以孝闻名远近。当时的大业年间,他遇到了刘爱道,被誉为“三清道上奔驰良马”的潜力股,而刘爱道却推举他前往洛阳,与王远知会面。王远知见到潘子真,对他赞叹:“你是能驾乘我等所不能及者。”随即拜刘爱道为老师,并跟随他前往洛阳。
隋炀帝曾在一次战役中去世,让他的遗孀鲁氏带着小 潘子真回到赞皇老家生活。此后,由于家庭贫穷,他们依靠母亲的智慧度日。在这个过程中,小潘子真对待学习异常用心,而且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与好奇心。
当他们再次重逢的时候,是在王远知被召往朝廷服务期间。那时,大业七年的某个时候,当炀帝征高丽并派遣使者迎请王远知回京时,那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已经成长为了一个精通内丹外丹法、修行吐纳呼吸技巧、专注于太清、三洞真诀以及灵宝法门的人物。而且,他还能融合儒学佛学知识,这让他成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材。在那个时代,即便是在朝廷里,也很难找到像这样广博知识和修养如此深厚的人才。
然而,这位身怀绝技但又自持不凡的青年最终选择了隐居在嵩山双泉岭上的太乙观继续修行,而不是留在京都接受炀帝赐予的一切荣耀与尊贵。据说,在那片幽静的地方,他花费十余载时间研习各种秘籍,从而创造出了自己的仙谱,并将这些智慧广泛传播给更多人,为的是实现自己作为一名真正 道士的地位,以及对于整个世界文化领域贡献更大的力量。
唐高宗听说了这段故事,便命令建造了一座新的太乙观,让刘爱合居住,同时也邀请了多次,但由于高宗体弱多病,最终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壮举。但此事已被视作一种象征性的表彰,对于那些追求超脱尘嚣精神境界的人们来说,它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希望——即便身处封建社会,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