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上天眼就学道术_道教文化 - 天然道观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解放后全真派第一次传戒合影,这幅历史照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对于戒者来说,禁止之义乃归真之要,修行之务。天真皇人云: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
进入戒坛时,我们必须秉诚受戒,务要举行安静,动合威仪。远踪五祖,高蹈七真,以立品庶称全真榜样,为戒子家风而努力。这一切,都体现了严格的教务活动,是严肃道纪、重建教制的道风道貌建设。
然而,有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说早期印度佛教并没有传戒活动的记载呢?原因是因为印度的佛教主动讲经辩经,而佛祖虽然提出一些戒律,但主要是讲经说法,没有传戒的活动。而中国佛教关于传戒活动的记载,在唐宋以后才有,这显然要比早期宗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教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授十九种门斋和三百多种秘密斋法要晚得多。
全真派对于传授戒法十分严肃、认 真,一旦方丈大律师认为没有合适的人选,他不会轻易地进行传授。在《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中提到,对于受戒法人,当具备十相才能接受:
好求胜法,从善如流。
好近贤智,无疑行。
聪哲,不独智慧。
谨慎,不越言行。
柔和,不多过错。
能师胜己,无骄慢心。
敬师重教,如贫得宝。
能奉师长,不辞勤劳。
已于先师有报恩心。
殷懃请受,不息夜思。
同时,还有一些条件需要满足:
心行不中者,不与之;
不尽诚者,不与之;
无骨相者,不与之;
五逆者都不可以;
及有疾病,则也不可以接受。
如果找不到符合条件的人,那么石匣就会被藏在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等地方,只在劫运流行的时候自然出现。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主题,可以查看敦煌文书中的P3417号《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从雍州长安县怀阴乡东明观三洞法师中岳先生张泰受十戒十四持身品牒(十戒经盟文)》,这份唐代的一份受十甲十四持身品牒反映出当时唐代人的修炼态度和信仰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