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道院外传不妄语的秘密戒律
在1989年的一次特殊时刻,白云观见证了全真派的第一次传戒合影,这一历史瞬间被宋士洪道长留存下来。戒律,作为一种禁忌,是修行之路上的必经之途。天真皇人曾言:“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当一个人踏入戒坛,他们必须以诚心接受戒律,以严肃和庄重的态度进行仪式,不仅要遵循五祖与七真的教导,还要努力成为全真派的榜样,为家风立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全真派的传戒活动并不算是宗教仪式,而是一种极为正式且严肃的教务活动,它体现了道教中对规范和纪律的重视,以及对教规传承的坚持。这一点可以从早期正一道教到后来的全真派,都有着关于传授戒律的问题。在敦煌文书中,有一个唐代女道士王景仙受十戒十四持身品牒(十戒经盟文)的记录,这反映了唐代受戒实践的情况。因此,有些人认为佛教影响了道教的传授习惯,但这种说法并无根据。
原因之一,在于印度佛教在古代没有明确记载过类似的“传授”活动。当时印度佛陀提出的某些规定主要是通过口头宣讲来进行,没有实际操作中的“受戒”过程。而中国佛教学界关于这一点的记载,大多集中在唐宋以后,这显然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较早出现的人民公社化组织——正一天师门所举行的事实。
全真派对于这方面非常认真,他们只有在找到合适的人选后才会慎重地向其颁发此等秘密知识。《玄都律坛内庭要秘》详细阐述了一名候选者应具备十种特质:善良、智慧、辨别能力、谨慎、温柔、高尚自我、大师精神敬畏、小学生对待师长的心态以及报恩的心愿。此外,对方丈大律师而言,只有那些拥有正确心性、尽力诚恳且无骄慢的人才配得上接受这些高深法律。在缺乏合格接班人的情况下,即使是石匣藏宝也会选择安静的地方等待最佳时机出现。
自太上帝降临以来,这些典籍就成为了我们现代社会所继承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初期简约的情形还是随后的扩展,其中主旨始终围绕着贪欲与清静两大原则,如《老君想尔甲》,至今仍被尊为最古老且重要的一部圣典。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上清、新灵宝及新天师各自制定了三皈五关八关十关等多个不同的法则,并不断完善它们。而到了北宋,全真的兴起带来了新的制度,即“傳誡”,但它依旧源远流长,与先前的神仙修炼紧密相连,其目的是为了让这些精妙绝伦的手段能够保留给真正值得信赖的人手中而不是滥竽充数者。此处强调的是不能轻易将这种高度超脱世界而又深奥复杂的手段交付予他人,也就是口口相传,让六耳皆知其不可轻易谈论的事物,不可轻易分享给外界。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神仙修炼文化,使其不落入错误或恶意之手,从而保持其纯洁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