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道教文化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强大戒法之谜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的传戒合影,这一盛事由宋士洪道长提供图片。对于戒律而言,它意味着禁止和归真,是修行的重要务必。天真皇人曾经说过:“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当一个人踏入戒坛,他们必须秉持诚意接受戒律,并努力保持安静,遵循严格的威仪。这要求他们远离五祖与七真的影响,而是要立足于全真的榜样和家风中。
严格来说,全真派的传戒活动并不仅仅是一场法事,而是一项严肃的教务活动,这体现了严谨的道纪以及重建教制的道风和貌。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全真派对传戒有着极高的心态认知。虽然人们可能会认为全真派学习自佛教,但这种说法其实站不住脚。早期印度佛教并没有记载过类似的传戒活动,其主导的是讲经辩论,而不是传授戒律。而中国佛教关于此类活动所记录的情况,则主要出现在唐宋时期,这显然晚于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进行的一系列同类型活动。
全真派对于传授戒律十分慎重,一位方丈大律师只有在找到合适的人选后才会轻易地进行这次神圣的事情。在《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中,有十个标准用以评判一个受刑者是否值得接收这些禁忌:
喜欢追求卓越且善良如流。
寻求智慧之人,无疑惑其行为。
聪明、哲理丰富,对假冒伪劣能够辨别。
谨慎,不言多余而行动更少。
柔软、温顺,无过失或恶行。
能够超越自己的师傅,没有骄傲的心态。
尊敬师父、重视教育,如贫穷却珍贵宝物般珍惜。
能够侍奉师长,不辞劳动勤奋工作。
对先前的老师心存感激之情,即便是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能报答他们的情谊。
渴望获得这些禁忌,不懈地请求,每日夜以继日。
另外,在选择谁将接受这些禁忌方面,大律师也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
心灵不纯净的人,就不会给予他这样的机会;
如果你不能诚实无欺,就不会被选中;
没有坚定信念的人,也就无法获得这样的礼遇;
五逆者,即那些做坏事的人,也绝不会被选中;
即使你健康状况良好,也不要指望得到这个机会。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么石匣就会被藏匿在名山福地、海岛龙宫等地方,以待未来某个时候自然出现。这就是为什么全真派教授受刑者的方式如此悠久且源远流长,从太上界下达至今仍然形成了众多宗族之间相互承袭的手续。此初期简单简约,对贪欲守清静两点为核心。而《老君想尔戒》则是正一天师最早的一部咒语,同时也是所有门派中的首部护身咒语。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新天及灵宝等各门派纷纷创立了三皈五则八则十则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规矩。此后,到了北宋时期,全 真门下兴起,因而“六耳不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最终发展出了“口口相传”的制度,以确保法术不会落入非法人的手里,使得修炼成仙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