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智慧之源宗玄先生吴筠的足迹
在唐代,中国道教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期。外丹学说盛行,不仅文人墨客都写诗赞颂它,还有不少人因此而身亡。太宗时期以后,服用外丹导致死亡的事件不断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承祯和吴筠等人大力倡导内丹学说,并且批驳了外丹的弊端,从而开启了道教炼养长生内丹派。
吴筠(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人的杰出人物,他自幼聪明好学,尤其擅长文学和经史。他参加进士试,但未被录取。他的性格高洁,不随波逐流。当他年轻的时候,就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与同一路线上的朋友一起隐居于南阳的倚帝山,并最终成为嵩山天台修真中的潘师正门下的弟子。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吴筠离开嵩山,在金陵访道,然后隐居茅山,最终东游天台山。这期间,他与名士们交往甚密,与李白、孔巢父等人共同酬唱诗歌。在剡地和越中,他与当地名士常作诗酒之会,其所著诗歌深受欢迎,被传至京师。
玄宗闻听他的大名,便遣使征召他。吴筠到达长安后,在大同殿面见玄宗,他们对话甚投机。玄宗命他待诏翰林。此后,每当朝会时,他与文武官员并列就座,对朝臣们的奏章进行陈述,有时候言辞过激,以此表达忠心。
然而,当李林甫、杨国忠辅政时期,由于政治混乱,吴筠预感到国家将要遭遇灾难,因此多次上书要求返回嵩山。但直到最后,一度允许他回到岳观内另建道院,让他住持并传道。一段时间后,因为中原大乱及江淮盗贼四起,他又东游会稽,在泉石之间逍遥生活,与其他文人们相聚。这段时间里,他们享受着较为平静的生活。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在越中去世后,由邰冀元等商议谥号为“宗玄先生”。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玄纲论》、《神仙可学论》以及其他多篇论文,如《心目论》、《复淳化论》等,现在有《尊元先生文集》三卷流传至今。
在这过程中,对于道教理论进行阐发,并且形成自己独特实践经验,这就是他的内丹思想,也是神仙可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守静去躁。他认为通过精、气、神来达到这一点,而“守静”是避免役气,即劳损生气。而役气主要体现在情欲上,如果不能控制情欲,就很容易让身体疲惫致死。他提出了恬淡无为,不悲不乐,以便使得元气畅通,这样才能通往仙界。而持久以恒也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制止情欲从萌芽状态开始,使得泰然忘情超然物外成为可能,从而达到长生久视的地步。
其次,是神仙可学的问题。他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孜孜探求,但始终不得其法,因此产生怀疑。但他坚信神仙之道比儒、墨更高贵,因为它不仅庆及王侯福荐祖辈,还能延及子孙,所以应该能够学习得到成就。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自古成仙的人都不是单纯依靠自然禀赋或努力学习即可成功,而是因为他们具备特殊能力或者经过艰苦训练后的成果。不过,无论如何,这三种情况都存在,所以不能简单概括所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