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在封建礼教的社会中
很有趣的是,辩论大师庄子不喜欢进行辩论。这是因为庄子与其他辩论家观察世界的角度不同。世人通常只关注表面现象,而庄子则站在无限广阔的视角,用道的智慧如同镜子一般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他认为,人们对于彼此对立和是非荣辱的看法其实是一样的,因为这些都是出自于人的内心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往往带着私见和狭隘。
我们可以通过《秋水》篇来理解这一点。在那儿,河伯在秋水泛滥时感到“天下之美尽在己”,而到了汪洋大海,他才意识到天地之伟大而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局限于一己私利的心态称为“河伯型”心态。
庄子的目的是揭示人类喜欢辩论、判定是非并以个人偏见评判事物这件事毫无意义,也无法探究事物真正的本质。他提倡用“莫若以明”的视角,即从道高处审视,以洞彻事物本质。
接着,庄子进一步探讨了认识论深层次的问题,他借助先秦名家的“白马非马”和“指之非指”的讨论来说明概念与事物之间关系。他的话语充满了深意:“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他说,“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意味着从概念出发去否定具体的事物,从具体的事物出发去否定名称,都没有实际意义,更不如取消名称与事物间对立,用万象皆宗的一体化眼光观察世界。
最终,庄子的言辞传达了一种境界——即使你给天地命名为“一位先生”,给万 物命名为“小狗”或者任何名字,它们仍旧是不变的存在。你怎么叫它们,并不能改变它们根本所在。这就是庄子的追求——一种超越世俗争斗、等同一切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