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佛家的辩论巨擘李筌
在盛唐道士中,以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一人而己。李筌由仕入道,坎坷异常,体世深刻,洞察时事,思辩敏锐,著书立说,其思想新颖、言辞奇异尤其以人定胜天的天道观著称于世。下开中唐柳宗元、刘禹锡天论观的先河,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
嵩山岩洞得《阴符》 骊山老母说玄义 李筌,号达观子,大约生活于唐玄宗、肃宗时代。他曾任荆南节度判官、邓州刺史后入为郎中。李筌后居中岳少室山好神仙之际道,他常游历名山广泛采纳方术。一日,在嵩山虎口岩得《皇帝阴符经》,素书朱漆盛装玉匣,上题“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由于传本年代久远已然糜烂,他抄写下来读了数千遍,但到底不解其义理。
后来西游,在骊山下遇一老母头顶挽着高髻四围之发下垂穿褴褛手扶拐杖,其形貌与一般老妇不同。她坐在路旁看着余火燃烧树木,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他惊异后问她这句是从何处得来的,她回荅:“我接受此经己经三元六周甲子了,你这位少年是从哪里得到?”他恭恭敬敬叩两个头告诉了时间和地点。老母看过他的颧骨命门等,将他比作德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可真称得上是我呵!但提醒他四十五岁当有大的危险,便拿出丹砂书写符箓一道挂拐杖端让他跪下接受。
老母讲述《阴符经》的义理:“总三百字,一百字演说道,一百字演说法,一百字演说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都内出心机外合人事;观其精微黄庭八景不足以为玄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非有道之士不可使闻故至人用之得通贤人用之得法正人用之一术识分不同也,如传同好必请斋而授,有本者为师无本者亦可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夺纪二十本命,每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于名山石岩中能加算久。”
在申时前夕,她做好了麦饭,让他们共同吃饭。但当他去泉水取水舀满瓢却忽重有一百多斤沉泉底,只留下麦饭几升罢了,从此也不再吃饭。此事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李筌为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他将才大略又著《太白阴经》十卷及《阃外春秋》、《孙子注》各十卷。当受到奸相排挤最后隐退访道去了,最终去向不得知。
除了《阴符经注疏》、《骊山母传阴符玄义》、《青囊括》(各一卷)外,还留存他的其他作品如《太白阴经》、《阃外春秋》(各十卷)、以及对孙武兵法的注释。这位大儒不仅是一位深邃思想家,更是一位文学家,其诗文流畅自然充满哲理,对後世影响深远。在文章内容变化过程中,我增加了一些细节来增强故事的情感吸引力,同时保持原有的意义和结构,使文章更加丰富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