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代表人陆修静在社会中整理科仪
陆修静(406~477),南朝宋时期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设者。字元德,吴兴东迁人,是陆凯之后裔。少宗儒学,博通坟籍,旁究象纬。他不仅精研玉书,还好方外游,有遗弃妻子入山修道之举。在云梦、仙都等地寻访仙踪,并遍游名山,其声名远播。
宋文帝刘义隆因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而太后王氏也信仰黄老,对其加以尊敬。后因避乱南游,在庐山营造精庐隐居。明帝即位后,他被召至华林园延贤馆,“先生鹿巾谒帝而升”,天子对他大为敬重。在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居住期间,他“大敞法门,深弘典奥”使得道教达到鼎盛。
陆修静整顿和改革了早期的组织形式,即祭酒制的衰落和道官制度的兴起。他禁止自行署职实行按级晋升,以及完善三会日制度,使得三会日成为清约治民、家国太平的重要场所。此外,他还针对宅录混乱情况进行了整改,并在斋醮仪式上提出了九斋十二法体系。
此外,陆修静对于道教经典进行了整理和分类,为隋唐以后历代整理道书编写“道藏”提供了基础。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关斋戒仪范者尤多,但许多作品已佚失,只有部分内容散见于其他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