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的代表人物眉县太白山王兴理道长
王兴理道长,出生于河北塘沽的1932年1月6日,在华山王母宫正式开启了他的修行之路。1960年至1986年间,他在眉县汤峪远门口老君洞寻求内心的平静,而后迁移到钟吕坪老君洞,继续他的修行旅程。在1989年的春天,他在北京白云观接受戒律,并得到了治道子这一尊贵的名字。1997年至2010年期间,王兴理道长选择了太白山太白庙作为他的居所。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王兴理道长深刻理解到宝鸡市和眉县对于道教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他致力于推动两地的道教事业发展。他与香港飞雁洞刘松飞先生、谭召先生合作,将钟吕坪八仙殿和太白庙门前的石桥完善,这些举措为当地重振 道教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他还成功收回了太白庙的产权,为当地 道教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尽管如此,王兴理道长仍然认为当前社会上的 道教传承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他主张需要更严格地遵守戒律,使传承更加真实可靠。这种思想也反映出了他对青年一代 道学学习与修行态度的关心与期望。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东岳庙住持袁志鸿曾经这样形容过王兴理道长:“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就像那座国字形脸上最显眼的地方;耳朵巨大却又恰到好处,一直挺拔如同古人的鼻梁;周正如法则般构成嘴巴,那乌黑发亮发髻给人一种既古朴又不失精致感;三绺口须飘拂而不乱,与那鲜明健康养生的面色相得益彰。一米七五高个子的他穿着海青色的 道袍,让人感到干净、干练、高雅无比。而那些十方云鞋下蹬出的步伐,更是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仙子降临世间。”
每次听到他低沉而慢缓的声音,都像是走进了一片清凉之境,让人忘却尘世纷扰,从而怀揣着探索未知世界的心情去追随这位高隐。这份超凡脱俗之气,无疑使人们对这位代表儒释道精神的人物充满敬仰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