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子道德经的大战略意义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他的不朽著作 论文集》上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5.弱者之道尽显老子的战略真谛 弱字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屡屡出现。如柔弱胜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等。 《道德经》第76章、78章。 其实老子所说的弱,并非本质上的弱,而是表面谋略性的弱,目的是胜强。 刘庭华:《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版,第5页。 因此,立身处世、修身治国,如果要保持长久,则需要持柔弱之道,抛弃常人希望的表面的强、大、贵、上,践行柔弱胜刚强的理念。在现实中,奉行贵柔守雌、不争处下、无私寡欲等不争主义原则。这是老子留给世人行事做人的大思路、大战略。 二、老子道的涵义 从《道德经》的篇章可以看出,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践道,发挥道在现实中的无穷功用,从而给统治者自身和普罗大众带来长久的福利。所谓善建者不拨,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将自宾。 即是说,遵循道可以使一国社稷长久,并引来四方归附。 在老子的思想中,国家的治理方式从高到低有四种等级,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行无为之政,以放任主义,任民众自由生计、自由发展,以至于民众不能感知统治者的存在,而以为一切不过是他们自然而然所致。这种为政境界,即太上,不知有之,是老子所认为的最高等级的国家治理方式。这种法理方式要求,为政者能为天下浑其心、以百姓心为心, 不妄逞一己之巧智和私欲,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而令民众自由发展,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的效果。其他的治国方式,如行仁义而令百姓赞誉、行严刑峻法而令百姓畏惧、行压迫而令百姓等,都等而下之。 老子认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政者体道治国,当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不能如此,而违背道的原则,妄逞私欲,以苛政扰民,则必将造成如下局面: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誇。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这种局面的警示意义在于,要求统治者不以个人的耳目口腹之欲、名利之心,大兴土木,妄夺民时,枉费民力;或者以苛繁的政令、法规,束缚民众手脚,使民动辄得咎;而应该行无为之政、不言之教,以放任主义,令民众自由富足。即如众所周知的老子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三、老子的战争观 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三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第67章。 这是老子对体道者所应当践行原则的一种笼统式概括。 朱中博、周云亨:《老子的大战略思想研究》,载《国际研究》2010年第2期,第162页。 所谓慈,就是要慈爱民众;所谓俭,是说要清静寡欲,不妄行扰民之政,不放纵私欲;所谓不敢为天下先,是说要谦卑处下。三宝中,慈又是首要之宝。老子看来,战争通常是统治者为满足私欲、逞强好勇所致。祸莫大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