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人物 > 道教以和为核心价值的养生观

道教以和为核心价值的养生观

导读:道教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跨越上千年,其养生观念仍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道教养生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当今,养……道教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跨越上千年,其养生观念仍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道教养生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当今,养生热的悄然兴起反映了人们在基本温饱问题解决后对提升生命质量的渴求,林林总总的养生书籍介绍着各式各样的养生手段。对比如今各样的养生方法,道教养生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忽视药饵、起居、饮食等外部因素的重要作用,但更强调的是人自身的和谐,包括心灵和谐、身心和谐及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等。可以说,以人为本是其基本的特色,其核心的价值观是和谐。以下以此为中心,从三个方面阐述之。 一、心灵和谐古代道教炼养家认为人的生命体是精气神构成的整体存在,而对整个生命功能起统帅作用的是神。正因神的主宰对生命活动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养生以养性或养神为要务。养生大家孙思邈认为修身养性重要的是养性,在其名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专以1卷论述养性。在养性序中,他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金丹,未能延寿。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572页。 《七部语要•连珠》曰:夫神者君也,气者人也。心神动则精摇,精摇则使形不安,若三事各令清静无为,则万事自安也。《云笈七》卷55,《道藏》第22册,第380页。传为丹道大师张伯端所作的《青华秘文》指出心的安静是精气神得养的根本: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宰万物也。性在乎是,命在乎是……故夫神鬼之所以测度者,吾心之有念耳。心无念,则神之灵不可得而知也。岂神不知吾心,吾亦自不知其为心,乃定之根本也……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心惟静则不外驰,心惟静则和,心惟静则清,一言以蔽之,曰静,精气神始得而用矣。精气神之所以为用者,心静极则生动也。非平昔之所谓动也,用精气神于内之动也……盖心静则神全,神全则性现。《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心为君论》,《道藏》第4册,第363页。扰动人的心神,使不得安的是人过度的。不管什么、性情,过度了就会破坏生命的和谐稳态。道教养生并不提倡禁欲,而是强调心性修养的关键是适欲,就是要抑情养性,把人的各种欲念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就可以达到心灵的和谐。孙思邈专门论述了养性之道必须合度的要求: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仍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576页。对于食、色这样人之大欲所存的,亦是如此。如对性生活,孙思邈认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并进一步对性生活与四时环境的关系作了探讨。对于饮食,则专有食治论述,他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二之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学,诚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554页。 二、身心和谐对人的生命活动本质的认识,古人多归纳为形神、性命或精气神、形气神的并立。其实,气可以视为形的特殊形式,它是形神沟通的媒介。无论是形神,还是性命,都是指人整体生命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身心两方面因素。对于形神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有: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史记•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2页。《七部语要•连珠》对司马谈的论述做了进一步发挥:形者,生之具;神者,生之本。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更相生,更相成。形神合同,可以长久。形者,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躁动,神即去之。神之无形,难以自固;形之无神,难以自驻。若是形神相亲,则表里俱济。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不知爱神,只知爱身。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即人死,车败则马奔,自然之至理也。《云笈七》卷90,《道藏》第22册,第625页。在道教炼养者看来,人的存在离不开身心两方面,因此,养生入手之初即强调形神并重,而达到的境界也无非是形神俱妙这样身心和谐的层次平衡。高道李道纯所著《中和集》讲: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嗟乎!今之学徒,淄流道子,以性命分为二,各执一边,互相是非。殊不知孤阴寡阳,皆不能成全大事。修命者,不明其性,宁逃劫运?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仙师云:炼金丹不达性,此是修行病,只修真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诚哉言欤!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中和集•性命论》,《道藏》第4册,第503页。对于身心有所偏废的养生,历代道教养生大家都持批判态度。如: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怕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主柄。性命双修元又元,海底洪波驾法船。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虚传。《吕祖全书•敲爻歌注》,《藏外道书》第7册,第513-514页。身心并重的养生学说是中国古代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它着眼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提高,这是不同于西方养生着眼于体能强化观念的另一套养生理论系统。 三、生命与自然的和谐道教的宇宙观认为自然万物是由基本的存在道生成的,这个生成过程是藉由气的推动实现的,经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过程,人是万物中灵的一部分。养生的实质即是从自在的道化而生成的我返归于自觉的带有彩的道的过程。陈致虚讲:是以三物相感,顺则……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金丹大要•精气神说下》,《道藏》第24册,第16页。既然人是与自然统一的,那么养生逆则成仙这样的目标的基础却恰恰是和顺自然。道家强调人处天地之间,所赖生存的是天地之元气。若不能顺应自然,就难以获得自然元气的滋养而生存。顺应自然,关键是保持意识的虚静,不妄作为,恬淡合德。庄子讲: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遁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庄子•刻意》,陈鼓应注:《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96页。成玄英解释道:所有施行之事、教令之言,咸任物自为,而不使物从己。如此,则宇内苍生自然从化。《庄子天地疏》,《道藏》第16册,第438页。顺应自然,既包括与空间环境的统一,也包括与节令变化的和谐。与自然的统一,发展成了道教洞天福地的思想。而与节令同步的理论主要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顺应四时养生学说对以后的养生理论影响很大,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托名邱处机所著《摄生消息论》中都有对四时养生方法的专题论述。

标签:

猜你喜欢

道教人物有谁 孕夫甜蜜日记位...
是什么让位面孕夫的美满生活如此迷人? 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里,有一对孕夫,他们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完美无瑕。他们的爱情故事开始于一个偶然的邂逅,逐渐演变...
三清是指哪三位神仙 天神右翼揭秘神...
在虚构的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神秘组织,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信仰。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一个名为“天神右翼”的组织,它以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
道家典籍有哪些 什么是真正的止...
在东方哲学中,心如止水无欲则刚是一种深邃的智慧,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句名言:“心若止水,无动于衷。”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态度和内心世界的平静。那...
道家创始人代表作及主要思想 历史上的道家名...
探索古代智慧: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道家思想家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史中,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哲学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方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从老子的《...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