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卿戏曲教育个性化理念的践行者
王瑶卿:戏曲教育个性化理念的践行者 戏曲艺术大家王瑶卿是梨园行的一个传奇。在京剧艺术上,王瑶卿凭自己精湛的表演艺术,以旦角独立门户,开辟了生旦并驾齐驱的全新局面;同时,他首创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体的花衫行当,极大丰富了旦角的艺术空间;他最重要的成就还在于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京剧旦角表演人才,“四大名旦”都曾深得他的教益,他因此被誉为“一代宗师”。新中国成立后,王瑶卿出任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前身)校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中国的戏曲教育事业,为京剧艺术传承鞠躬尽瘁。在王瑶卿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回顾王瑶卿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和成就,以期对艺术教育乃至当代教育有所启发和助益。 从表演艺术家到教育家 以1925年嗓子“塌中”为界,王瑶卿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他注重撷取众家之长,锤炼个人的表演艺术和技巧,成为旦角翘楚,同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同时,他根据演出经验和思考对旦角艺术进行合乎时代和京剧艺术规律的改革,首创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体的花衫行当,开阔了京剧旦角的艺术天地,这个阶段的王瑶卿是一个京剧艺术表演家和戏曲改革家。 后一个阶段,王瑶卿将全部精力放在教授和指导年轻演员上,培养了数以百计的菊坛,对京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学生数量众多,有人统计400多人曾受过他的教益,如当时很多活跃在舞台上有成就的旦角儿——“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小名旦”(张君秋、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一花(筱翠花)一草(芙蓉草)”等。作为一代宗师,王瑶卿教授时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识才、因材施教。同时,他又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师,勇于创造。正因如此,他的门生们同源异流、各领,也使京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的王瑶卿是一个京剧艺术教育家。 王瑶卿幼时学艺因师父过于严苛,被毁了腰骨。或许因为这个切身体会,他在后期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学方法,讲究因材施教。当时向王瑶卿求教的学生人数众多,每个人在天赋条件上各不相同,如果按照统一的方式教授学生,学生未必能发挥所长。王瑶卿有一双慧眼,通过考察,学生的素质、条件、个性都了如指掌,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教授技艺,以便使学生扬长避短。学生经他造就之后有的擅唱、有的擅念、有的擅做、有的擅舞,有的兼具多种技能,各有所成。王瑶卿曾说:“我的这些学生,都是我这根棍儿上的猴,我是一个猴一个栓法。” 在教导学生的具体实践中,王瑶卿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禀赋条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的剧目,逐步确定自己的风格,规划未来的艺术发展之路。在风格考察和规划方面,主要从唱腔和表演两个方面入手。张君秋的嗓子又脆又亮,王瑶卿教给张君秋的第一出戏是《大保国·二进宫》,之后又教了《祭江》《别宫》《探母回令》等唱工戏。张君秋的京白干净利落,王瑶卿督促他在《四郎探母》的铁镜公主、《苏武牧羊》的胡阿云和《十三妹》的何玉凤等角色上下狠功夫。后来,张君秋在唱工戏、京白戏上成就都很大。王玉蓉嗓音条件好,拜师之前,她在上海已经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王瑶卿传授给她的第一出戏是唱工戏《女起解》。王玉蓉原本学程派,王瑶卿认为她“学程不工”,原因是“程砚秋的嗓子是逢高不起,高了他就唱不出来,他有他的创造,你的嗓子高低都有,你学程不合适。”从此,王玉蓉改变唱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谢锐青和刘秀荣是王瑶卿的得意门生。谢锐青文武底子好,王瑶卿认为她是唱刀马花衫的材料,就将自己的拿手戏《珍珠烈火旗》教给了她,后来又教她《湘江会》这样以武功见长的戏。刘秀荣是谢锐青的师妹,年纪小,跟着师姐唱《珍珠烈火旗》,但是王瑶卿发现她的风格气质更适合青衣花衫,举荐她演《白蛇传》的白素贞。17岁的刘秀荣凭借《白蛇传》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二等奖,此后刘秀荣成为著名的青衣花衫演员。 从因材施教到转益多师 王瑶卿最为世人称道的是他对“四大名旦”的教导和影响。王瑶卿对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每个人突出的优长都有简要的评语。他认为:“梅兰芳的扮相大方,适宜演端庄尊贵的人物,如西施、杨玉环;尚小云的武功坚实,胜任演挺健、刚烈的角色,如秦良玉、王昭君;荀慧生的做戏细腻,演天真烂漫性格的人物出色,如吕昭华、陈秀英;程砚秋则是以唱工见长,应尽量发挥善唱的特点。”“四大名旦”向王瑶卿学艺,不仅学习了很多剧目,艺术和风格发展得益于他的指导和规划,而且还学习了王瑶卿的艺术创新精神。 “四大名旦”中,王瑶卿在程砚秋的身上花的心血最多。他为程砚秋打造出宽细结合、低回婉转、柔中有刚、韵味醇厚的唱腔,并在长腔中新创了灵活的小腔,形成了程氏独有的特点。王瑶卿给程砚秋设计的第一出戏就是《贺后骂殿》,这出戏以前只有陈德霖唱,王瑶卿把其中的唱腔从头到尾改编成适合程砚秋的唱腔。1929年,程砚秋把这出戏作为戏,结果场场满座,为程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后来,在《鸳鸯冢》《文姬归汉》《春闺梦》《锁麟囊》等剧中,也都是王瑶卿帮助程砚秋设计的唱腔。 王瑶卿首先自己是个虚心学习各家长处、择善而从的艺术家。他幼时跟多个老师学过青衣、刀马旦,在演出时又注意向唱对儿戏的演员学习。他的学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习表演技巧,还学习别人的创新理念。王瑶卿创造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体的花衫行当,借鉴其他行当的唱腔技巧,和他的师父谢双寿和搭档谭鑫培不无关系。谢双寿既擅青衣,也擅花旦,对学生的艺术传授不拘行当限制。谭鑫培则撷取余三胜、程长庚、卢胜奎等各家优点,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圆润悲怆的谭派唱腔艺术。王瑶卿和谭鑫培同台合作多年,在戏曲理念上深受谭鑫培的影响。 正是得益于前辈的言传身教,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和演出经验,王瑶卿要求学生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他反对学生亦步亦趋地死学,也反对学生学什么流派。在魏泯写作的回忆文章《老戏剧家王瑶卿》中,写到王瑶卿的一段话:“人家问我是什么派,我说是杂派。一个学艺的人,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但要是钻进派别的小圈子,充其量也不会把别人的长处全学了去,那才是一辈子没出息。程砚秋记得我说过这样的话,后来才创造了程腔。他要是死学我,也就不懂得变化的道理,那还会有什么程腔呢……要注意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能光学人家,因为你即使学别人学得再像,人家是真的,你还是假的。” 成为你自己,成就有个性的艺术,是一个演员成功的首要条件。谭派艺术是这样来的,王派艺术是这样来的,梅派、程派艺术也是这样来的。每个人的自然条件和先天禀赋不同,如果生搬硬套地学习一个人或一个流派,势必削足适履,不能发挥个人所长,也限制了艺术多样性的发展。鼓励学生转益多师和因材施教,都显示了王瑶卿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施教理念。也正是王瑶卿这种尊重个性的教育理念,使他的学生各成流派或各具新声,造就京剧史上出现了王瑶卿身后旦角同源异流、精彩纷呈的繁荣景象。 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因材施教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因材施教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鼓励扬长补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匹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对教师的知识宽度和广度有很大挑战。 王瑶卿将因材施教用在戏曲教育上,对不同禀赋、不同条件、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王瑶卿能对学生因材施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善于“辨材”。第二,能戏多、见识广。王瑶卿文武昆乱不挡,被称为梨园行“大百科全书”。他与许多名角大家都有过合作演出,对他们的艺术精髓和细节处理都了然于心。所以,他对学生施教,能够游刃有余,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匹配剧目和角色。第三,善于“总讲”。王瑶卿教戏时先总讲,把一出戏从头到尾、不同角色的唱念、锣鼓经、场面连说带比划先串一遍,让学生对整出戏的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某一个角色的定位,知道在哪里下功夫。第四,懂编排。他有时候是编剧,可根据角色需要改编剧目;有时候是唱腔设计,根据学生嗓音特点设计唱腔;有时候是导演,根据剧情指导学生演出和处理细节……正是因为王瑶卿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实践经验,才使他的因材施教能够游刃有余。 王瑶卿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理念对艺术教育极具现实意义。首先,它强调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艺术教育与整齐划一的现代学校教育不同,现代学校教育中,同一个阶段的学生有统一的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规划、教学重难点;艺术教育更富有个性,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规划和重点、难点,也更需要灵活的教学方法。其次,因材施教对当代艺术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储备和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老师不断加强本专业的知识学习和舞台实践,同时注重摄取相关专业知识,做到“一专多能”。 同时,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也有启示意义。在教育得到极大普及的当代,个性化教育逐渐被提上日程。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成为当代教育的更高要求。因材施教无疑是实现教育个性化的最佳路径,然而,这需要社会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恪尽职守、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