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这2个道你若能悟透一个也不是一般人
文章作者:琢磨君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对传统哲学、科学、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道德经》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后世誉为“万经之王”。
鲁迅先生说:“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因此,我们即使再忙,也要抽空读一读《道德经》,学习借鉴古人的大智慧。
但我们又该如何读懂《道德经》呢?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主要阐述了2个“道”,我们若能悟透这2个道,也就读懂了《道德经》。你若能悟透其中一个,也不是一般人!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1、天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了“天之道”,他认为“道”存在于宇宙之中,但是人们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因为“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天之道”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老子认为道、天、地人四者都是宇宙间的四大,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所以,人类应该顺应天道之道,顺应自然之道!
何为“天之道”呢?
老子在《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说:“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在《道德经》最后一章最后一句话又强调:“天之道,利而不害
”。
由此可见,“天之道”就是:不争、利而不害,不与万物争抢,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这便是像第八章中所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所以说,老子把“天之道”形象地比喻成水,因为水与世不争,有谦下之德,又以柔克刚,海纳百川等等。
《道德经》第五章,老子还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由此可见,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2、圣人之道;
读《道德经》的时候,我们会经常看到“圣人”这2个字眼,为什么?
因为老子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研究了很多杰出帝王治国理政的经验,而他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告诉帝王们如何治理好国家。所以说,老子把帝王比作是“圣人”,而《道德经》便是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何为“圣人之道”?说白了,就是帝王们治理国家的方法!
老子先悟透了“天之道”,然后推演到“圣人之道”,告诉大家如何“道法自然”!
比如说,老子知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也认为“圣人之道”也该如此。
于是他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圣人正是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他在《道德经》最后一章强调:“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即: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为什么圣人要“不争”呢?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第81章)
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第7章)
其次,老子认为圣人要从大自然中去悟透“天之道”,向大自然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比如说,人应该像水一样,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圣人的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第8章)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因此圣人应该学习水的“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
”: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第78章)
《道德经》第五章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由此悟出“圣人之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圣人也应该没有仁爱的,不偏向某一方,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老子发现“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因此他悟出“圣人之道”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第五章)
老子观察到了“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的自然现象,于是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做人要积极乐观,没有过去的坎!
根据这件事,老子还告诫圣人少施加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如果帝王朝令夕改,就会诚信不足,就会让人不信任。
老子观察到自然中“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的现象,于是悟出“物极必反”的道理。他告诫圣人: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得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第9章)
结语: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悟出数条“天之道”,就能衍生出这么多的“圣人之道”。我们要是能够学会这种方,用心感悟生活,感受大自然,也可以醒悟出很多“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如何感悟“天之道”呢?老子在《道德经》第16章传授大家一种方法: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们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不管怎么说,老子《道德经》中阐述的2个“道”——天之道,圣人之道,你若能悟透一个,也不是一般人!同时,我们若能悟透这2个道,也就读懂了老子《道德经》!阅读更多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文章,敬请订阅琢磨君的专栏!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琢磨君已经开通了“国学文化交流圈”,欢迎大家加入圈子!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