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人物 > 妻子死时庄子居然鼓盆而歌为什么出现这样违反常理的现象

妻子死时庄子居然鼓盆而歌为什么出现这样违反常理的现象

“鼓盆而歌”出自《庄子-至乐》。

全文如下: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 庄子曰: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 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 止也。”

“鼓盆而歌”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庄子的 “有情”与 “无情”; 二是庄子对“生”和“死”的看法。

逍遥与入世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的逍遥人生哲学。 在他的笔下飞翔云霄的大鹏、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在游弋的鱼都寄托了庄子这种逍遥的人生愿望。庄子是一个

“遗物离人而立于独”

,有浓厚独身气质的人,但庄子还是结了婚,也有子女。精神上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与现实中繁琐家庭生活如何平衡呢? 庄子提出了“人间世”的观点。也就是说,庄子并不是完全离世异俗的独行者,他思想中还有 入世的一面。

《庄子-人间世》讲述的就是与入世相关的问题。但“人间世”不是为入世而入世,而是 “逍遥”下一种对他人的圆融自保、对俗世的随顺迁就。身是入世身,心是逍遥心,这就是庄子思想一体之两面。

庄子的一生也没有如他据说的真的去 “游乎四海之外”,面是担任了俗世中小小的“漆园吏”一职。而庄子内心的“逍遥游”,使得他对做官也好,娶妻生子也好,这些俗世的东西并不在乎。用“逍遥游”与 “人间世”分合的眼光看 他的“鼓盆而歌”,可以更能把握这个动作后面蕴藏的真正意义。庄子“心之逍遥与形之委蛇”,毫不相干的二者在庄子身上得到完美融合。所以庄子借助 “鼓盆而歌”,以“逍遥游”的方式完成了 “人间世”赋予其个人的婚姻使命。

理想境界中的无情圣人

《庄子》有云:

“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庄子认为,圣人与世人生活在一起,他们与世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没有世人的“情”,因此他们的思想境界就高于世人。

庄子说的“无情”,不是我们残酷无情,而是无“好恶”之情。好恶之情是人们身心痛苦、招惹是非的主要原因。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是人生七苦,如果没有好恶,痛苦自然也就没有了。人有了好恶之情,就会想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占为己有,不喜欢的推给别人,这就会为自己招惹许多是非。一个人没有好恶,没有痛苦,没有麻烦,自然就成了无欲无求的的圣人了。

庄子笔下看破生死的秦失、孟子反;淡泊名利的许由、巢父,以及超然的邈姑射山神人,都是无情的圣人。实际上在后人眼里,庄子也被视为无情的圣人。佛经也说,亲人、财富对于世人来说,比老虎还可怕,因为人们见了老虎知道逃避,而见了亲人、财富时,不仅不躲避,还甘心情 愿地把自己的身躯往这张虎口里送,而且至死不悟。因此,要想成佛,必须首先掐断世俗好恶之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代表的是道教对“情”的看法。道教认为。人具有喜怒哀乐之情,这些“情”就像锋利的斧头一样,不停地砍伐着人的 生命之树,使得人的生命之树过早干枯。人要想成仙,必须做到“无情”。

现实生活中的多情庄子

但是提出这种主张的庄子本人,一生也没做到“无情”,庄子实际上是一位多情之人,他从没摆脱过情的困扰。庄子妻子去世之后,庄子的真实心情是怎样的呢?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对庄子鼓盆而歌时,惠子很不理解。庄子是这样解释的:“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 然!”“概”字在春秋时的意思是“感怀”的意思,通常形容一个人哀伤的样子。可见妻子的去世,庄子并不是无动于衷。只不过他知道,无论如何悲伤,妻子都不能复生,唯一的明智做法,就是让生者不要有太多徒劳的悲伤,要正确面对正常的生老病死。

庄子是哲学家,所以他能用生死循环的理论来安慰自己,减轻妻子去世给他带来的悲哀。“鼓盆而歌”只是表象而已。《雪鸿泪史》就说: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人以为达矣,不知彼惟未能忘情,故歌以自遣也。”

这是真正看透了庄子内心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庄子不仅对亲人充满了感情,对社会和他人样充满爱心。他说过:“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 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意, 甚矣哉!”庄子认为,在这个充满 了尔虞我诈的社会里,不仅百姓生活痛苦,就连统治者过的也是战战兢兢的日子。 一个如此充满同情心的庄子,怎么会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呢?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社会,没有忘记苦难的人类。

庄子之“道”

庄子的生死观是建立在他所悟之“道 ”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道是“无为无形”的,但是“道 ”又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和总原理,是化育天地万物的源头。

东郭子曾向庄子请教过 “道 ”在什么地方? 庄子笨曰: “道无所不在”。“道”可以存在于蝼蚁身上,可以存在于瓦甓之间,甚至可以存在于屎溺之中。世间万物都是“道”,“道”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它存在于万物之中,以它的自然无为,主宰着人的命运。 一个人的生死也是“道 ”给人设计好的命运。

对于普通人来说,死亡是痛苦和恐惧的,因为死亡会带走人的一切。庄子认为,生死是相对 的,对于 “道”来说,死亡不过是一个人“复归于道”。庄子用无所不容、无所不在 的“道 ”,超越了个人的生死,提出“道”才是人最后的和真正的归宿,死亡不过是“人且偃然寝于巨 室”而已。 庄子的心里已经超越了生死的迷茫,可以坦然地面对生死,所以他在“鼓盆而歌”时,唱出的歌不卑不亢。不疾不徐。

“生死”的逍遥

多年后的一天,垂老的庄子躺在竹床上,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他的悄悄地商量怎样厚葬老师,庄子对说: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 天地 物,日月星辰在他的心中都是“道”送来陪伴他的礼物,还需要用什么世俗东西给自己陪葬呢? 肉体的生死对于庄子而言,早已被“道”的汪洋大海包裹其中了。死去的庄子会很快腐烂,变成土壤,变成空气,消失得无影无踪;但那个早将生死通于“道”的庄子,却永远生活在逍遥快乐的“道”里面。

庄子是一位多情善感之人,而他的理论却标榜“无情”,这一对表面上看起来尖锐的矛盾,是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的。 情不仅为人带来痛苦,而且还严重影响人的生命。所以“万物生于性,死于情。故上智去情,君子正情,众人任情,小人肆情。”庄子就是一位多情的上智之人。我们从他对父母、妻子、世人的态度中可以看到他的大爱。为了不“死于情”,为了挽救自我,庄子提出了圣人无情的理论。庄子用来消除“情”的方法很多,如淡泊名利、看 破生死、万物一齐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忘掉自己的身体生命,清除自己的聪明智慧,进入一种物我两忘、无思无虑的境界。无思无虑,自然没有情感;没有情感,自然就没有痛苦。

庄子想看破生死,但一直没有看破生死。庄子一面主张要做到无好恶之情,一面又在大骂统治者是“昏上乱相”,同情世俗之人“可不哀邪”,赞美关尹、老聃是“古之博大真人”。庄子的无情理论,实质上是“语语说无情,正是多情语。”因为一个真正无情之人,是不会去创建无情理论的。

“有情”与“无情”

庄子实际上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现实中的有情世界,一个是理想中的无情世界。 庄子竭力想进入无情的理想世界,可惜总不成功。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阮籍,是庄子的忠实粉丝,阮籍在母亲去世时“饮酒二斗,举声一号,数升。及 将葬,食一蒸豚,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 举声一号,因又数升”。母亲去世,阮籍表面上想做到和庄子一样的“无情”,然而“数升”的事实表明,他和庄子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在淝水之战的生死存亡关头受命御敌,战场激战正酣,却云淡风清的与人下棋,前线的战报到来时,他看过后只是轻轻地放在一边,继续他的棋局。一局终了,他才向下属宣布“小儿辈大破敌”,并且神色如常。并不是不开心,而是在那个玄学盛行的魏晋,他内心高兴,表面上却装出一副平静的样子,力争做到庄子的“无情”境界,要向人们表示,他已经靠近了“无情”的圣人境界。

庄子是一位充满感情的思想家,丰富的感情为庄子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为了排除这些烦恼,庄子提出了“无情”的理论,但是他始终没有能够摆脱情感的纠缠。“鼓盆而歌”只不过是庄子试图进入“无情”的境界的一种表现而已,并不是庄子的冷血,而是庄子的哲学。

标签:

猜你喜欢

道家学说简介50字 宋明四大名著中...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宋代以其繁荣的文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宋代留下了大量深刻的作品,其中包括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以...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国家公布修仙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国家公布修仙真实存在。这个消息就像一股强大的风,吹散了我对传说世界的怀疑,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
道教的主要人物 听说你要娶老子...
家族荣耀的延续 在这个社会中,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它不仅仅是一个由血缘联系起来的人组成的小团体,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载体。因此,当有人提到“听...
道教有名的人物 道观之外六种人...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道观一直被视为一种精神修炼与内心追求的场所,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哲学意义。然而,不同的人群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些人可能会因为...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