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超前理念没有人格化的神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特别的贡献,老子的道论对于本体论有独特的论述,道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直至今天。《道德经》是中国古典作品中,被国外翻译的译本最多的书。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为道家的创始人,但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黄帝是道家的先驱,还有姜太公的道家思想。先秦中设有史官,有内史、外史、太史等职务,班固《汉书艺文志》记:「
道家之流,盖出于史官
。」
道家者主要应出于「太史」,他们观测天象,发现日月星辰变化的规律,凭此以制定历法,所以精通天道,对宏观宇宙自然有许多的思考。而老子本人也是图书管理员,因此在涉及宇宙和万物起源的问题上,老子有着更高宏大的认知,并没有像西方某些宗教里采从“神创论”来探讨。
《道德经》「道」字有三类意义
什么是老子所提出的「道」呢?它的本质和特性是什么呢?《道德经》中「道」这个字,出现了73次,其中第一、四、十四、二十一、二十五、 三十四、四十二、五十一章尤为重要。陈鼓应概括它们有三类的意义:一是实存意义上的「道」、二是规律性的「道」、三是生活准则的「道」。然而,具有本体意义的「道」才是最根本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自身的性质和特征有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浑然一体的东西,「有物混成」(25章),人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它为「道」。为何不知道名字呢?因为它「寂兮寥兮」(25章)、恍惚(14、 21章),就是若有若无、无声音无形状。
第二、它是永恒绝对的存在,而不是非永恒存在的「常道」和「常名」(1章)。「独立而不改」(25章),不受他物影响的绝对存在。第三、它是不可以用概念来定义的,具有不可限定性。第四、它是实有的存在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21章)第五、它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周行而不殆
」,回圈运动永远不停止。
「道」是万物之母万物之宗
「道」具有创生性,它「先天地生」(25章),是「万物之母」(1章),「似万物之宗」(4章),母是源头,宗是根本。「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这详细表述了老子思想中的由无到有、由形而上到形而下,又简到繁的生化过程。
「无」不是没有和虚无,而是「道」创生能力的隐藏。「一」、「二」、「三」的含义是什么呢?一种解释是:「一」是表示「道」,「道生一」,表示「道」是独立无偶的;「一生二」,包含着「无」和「有」两面的「道」创生出「天地」;「二生三」,天地产生阴阳之气;「三生万物」,阴阳相交冲而形成新的事物。「道」不仅创生万物,并赋予能量动力,并以其具体体现的「德」内蕴于万物之中。
「道」还有着神秘性的特征,但和“人格上帝”有很大区别
不过,「道」是预设的观点是否正确呢?因为《道德经》中的「道」还是有着神秘性的特征,老子是否从没有感觉过「道」呢?是否「道」蕴含着一种泛神论呢?一种说法认为:老子《道德经》中的「道」,虽然玄妙,具有本根义,但它不像欧洲某些宗教里的人格化的上帝,上帝有爱有情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万物,它乃是无目的性地化生万物;它化生的天不过是自然之天;它也从来没有被人民敬拜。
后世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论,完全否定了人格上帝的创世之说,比如学者陈鼓应认为老子的「道」的预设就「
破除了神造之说
」;「象帝之先
」(4章),「道」是上帝的祖先,表明「他不给『上帝』留下地盘」;「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这就消除了人格神的观念;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5章),「这种自然放任的思想,把人从古代宗教迷信的桎梏下彻底地解放出来
。」而欧洲则是直到17世纪的才开始有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了非人格化的神理念。
往期相关文章:
《道德经》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道德经》中超越宗教思想的奥妙大道
《道德经》: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