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庄子思想解读寓言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眼界大小决定境界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蒙人,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
寓言
” 一词正式出现是在《庄子》一书中。寓言就是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的人生哲理。寓言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简单的故事中,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容易理解并广为传诵。
寓言里的主角有时是动物,有时是人。中国的寓言有时会借历史人物来增添故事的趣味,使故事更加真实。例,我们熟知的《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都是战国时期韩非子所作,均以人物做主角。
庄子本就是古之博大真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
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
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
庄子是大智之人,大智慧者,永远不会只教给我们小技巧,而是把一个个小的故事及意义蕴含在寓言中,让人久久回味。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看待事物的能力,大境界,方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小境界,则会一生碌碌无为。尤其在《逍遥游》中,他无限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并且告诉我们,真正的眼界是由境界决定的。
以下,我们将从两则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来解读庄子思想,并在第三部分阐述庄子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01.《郑人买履》是典型的教条主义
《郑人买履》讲述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买不到鞋子的故事。讽刺了那些恪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因循守旧,不会变通,终将一事无成,同时告诉我们遇事要随机应变,不要死守教条。
《郑人买履》是一则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为: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到市上买鞋时不信自己的脚,而相信落在家里的尺码,无论旁人怎么劝说,他固执己见,始终认为量出的尺度比自己的脚还要准。
由此可见,他是典型的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只懂死守教条而不会从实际出发、不懂变通。
“
郑人
”是做事时“宁信度,无自信
”的人。现实生活中,像“郑人”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例如,有科学依据说:“坚持每天喝八杯白开水,有益身体,要形成习惯,不渴也得喝。”有些人就会照做,丝毫不考虑实际情况及身体需求,盲目信他,其实这就是郑人再世,因为他“无自信
”身体“渴”的生理需求,宁信科学。
人们往往在生病、择偶、工作、升学时,在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中,常常会不自觉的以郑人的标准来衡量,现代的郑人其实遍地都是。做事时要自信、要随心所愿、勇敢地做自己、不在乎别人的脸色和看法,其实很难。大家都觉得郑人太荒唐,与己无关,别人也没有那么傻。其实这才是重读《郑人买履》的意义所在。
《郑人买履》这个2000多年前的成语不仅在古代有警示作用,放在当下依然具有警示意义。现在,我们都被各种高科技的各种各样智能设备包围着,学校、家庭、手机均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宣传,但我们沉浸其中却忘记了人本身的重要性。
仔细揣摩,我们就像2000年前的郑国人,把各种报表、流量表,柱状图、饼状图、数据看作为了买鞋的尺子,然而却忽视了我们要买鞋的初衷。这些“
郑人
”因为眼界狭小,所以也决定了他们的境界小,看不到事物发展的一面,从而也阻碍他们看到,其实也进一步阻碍了社会及个人的发展,可见,眼界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02.《刻舟求剑》是典型的固守陈规
《刻舟求剑》的故事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是一个由寓言故事演化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而世界上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怎能凭主观做事情呢?
原文如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楚人坐船不小心把剑“扑通”一声掉入了水中,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下,说:“
这是我剑掉下去的地方,船翁快靠岸,我要找我心爱的宝剑
!”船停下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找了半天却一无所获。这样找剑,怎么可能找到呢?
这个故事其实蕴含着两层道理:
① 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做事情就不会成功且有好的结果。
②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思维应该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能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问题的法宝,这就会造成一事无成。
传说在古代西方,戈迪亚斯在牛车上打了一个复杂的绳结,称作
“
高尔丁结
” ,传说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试解,可他们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因为绳头根本找不到。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也非常感兴趣,他仔细观察着这个结许久,始终连绳头都没找着。
这时,亚历山大拔出剑来,对准绳结狠狠一剑劈了下去,这个保留了数百载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面对这个数百年的难解之结,我们可能会陷入如何解开、不能断开的传统思维定势中,而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我们的固有经验很容易就变成了我们的思维定势,只有不断提醒自己,学会跳出自己的思维局限看问题,我们才有可能与时俱进,推动社会前进的步伐。
在现代,科技的创新一直在与时俱进,如果科技不发展,我们现在的5G从何而来,网络的视频通话,语音通话从何而来;对餐饮业来说,同样如此,创新菜,新式菜均在原来的传统菜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改革和创新已经遍布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体现出越来越高的价值。
3.庄子思想告诉我们,开阔眼界,学会变通,对人生如此重要
人活世上,有苦有乐,既有孔乙己的落魄,也有范进的疯狂,有李逵的仗义,也有林黛玉的娇羞,但不管怎样,我们如果一成不变,即便像孔丘那样博学,像吕尚那样善谋,也可能会落个穷困潦倒的下场。所以,做人,一定要有开阔的眼界,并懂得灵活变通,那么,如何学会变通呢?
① 不要死板教条,要善于变通
其实,人生没那么多困难,只是我们的无知让人生变得迷茫了,是我们的固执让人生变得复杂了。做人,不能太死板,不能自以为是,盲目的执著。做人做事,不论何时,都要要学会变通,具体问题具对待,才能冲出习惯性思维的笼子,去改变自己,去创造幸福。
② 反向思维,大胆地突围
庄子对惠子曰: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逍遥游》
如今你有容量五十斗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用来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要忧虑大葫芦太大不知该盛什么呢?
葫芦本来是用来盛酒水等液体的,由于这只葫芦太大,如装满水肯定会炸裂,倘若锯开用它礌一半当瓢舀水用又没有那么大的缸。于是庄子说话了,你们只知道把水装在里面,而不知把水装在外面,把它放在河中当船用不是很好吗?
是啊,人生很多事情,都像变戏法。不同水平和层次的魔术师,能变出不同的精彩。当人生一条路行不通的时候,要学会换一条路走,或是找高人指点下再走。要不,就会局限在个人的想法中,被拘泥于原地,左右为难,无法走出。
一个人或许不能依靠某一种技能给自己的人生提供一个永久的保障,但是他可以拥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能力。这样,才可以在不同的时刻应对不同的环境,随时拥有的学习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不会被淘汰。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三类人:
第一类
:面对变化的时候不为所动,固守着自己已有的规律,这样的人就是我们俗称的“钻牛角尖”,这类人是最吃亏的。
第二类
:看到变化,知道跟随变化而变化,这样的人虽然多少也有点固执,但还不至于太落后。
第三类:
也就是最有智慧的人,是能够提前预知变化,让自身能够拥有更好的状态和智慧,来应对变化。
庄子认为,经验和知识的固化将严重制约人的认识能力;倘若打开眼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有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因此,思考问题时,既需要借鉴已经有的的经验,还要勇于打破陈旧思维,这样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结语
有个比较流行的词,叫
认知的舒适区
,比喻人们习惯在自己已有的思维区域里看问题做决定。郑人用一把尺子作为参照的工具,必然会限制自己的眼界,从而不可避免地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
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见识、理解和认知,而境界与眼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常常用“井底之蛙”形容眼界窄小,有“蝇头小利”形容境界低微,用翱翔于长空的雄鹰比喻目光远大,志向高远,这,正是眼界对境界的意义。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