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人物 > 云笈七签卷五十八 诸家气法部三

云笈七签卷五十八 诸家气法部三

◎胎息精微论 身不衰老,内食太和元气为首。清净自炼,委身放体,志无念虑,安定脏腑,洞极太和,长生久视,潜气不动,意如流水前波已去,而后波续处不返也,行之不休,得道真矣。每日入净室,守玄元。玄元谓存玄门。玄中有玄,是我命;命中有命,是我形;形中有形,是我精;精中有精,是我气;气中有气,是我神;神中有神,是我自然。德以形为车,道以气为马,魂以精为根,魄以目为户。形劳则德散,气越则道叛,精销魂损,目勤魄微。是以静形爱气,全精宝视,道德凝密,魂魄固守。所以含道不言,得气之真;肌肤润泽,得道之根。手足流汗,精气充溢,不饥不渴,龟龙胎息。绵绵长存,用之不勤,饮于玄泉,登于太清,还年返婴,道之自然。至道不远,近在己身,用心精微,命乃延永。夫道者,或传服五牙五牙者,五行之生气。《黄庭经》云:存漱五牙,不饥不喝、八方、四时、日月、星辰等气,思自顶而入,自鼻而出,虽古经所载,然为之者少见成遂,亦非食谷者所致行致耳。是以服气者多不得其诀要,徒精勤矣。既得其门,复悟其诀,即在精勤不懈矣桑榆子曰:鸟鹖而至乎天地,是不知量彼五牙、八方、四时、日月、星辰等,教不为初地者,设无成也,当俟其稍近之时可也。 凡胎息服气,从夜半后服内气七咽,每一咽既,调气六、七息,即更咽之。每咽如水流过坎声,是气通也。直下气海中凝结,腹中充满,如含胎之状。气从有胎中息气海中有气充,然后为胎息之道也,气成即清气凝为胎,浊气而出散从手足及发而出也,胎成即万疾自遣,渐通仙灵。今之学其气长也,或得古方,或授自非道,皆闭口缩鼻,但贵息长。而不知藏拥闭畜,损伤正气,殊非自然之息,但烦劳形神,无所裨益。 凡服气之时,即须关节通、胃海开,纳元气固。纳毕,即关节还闭,徐徐鼻出,纳外气自然内外不离,胎中气亦不出。但潜屈指数息,从十至百数,从一百至二百、三百,此为小通,即耳目聪明,百病皆愈。若抑塞口鼻,拟习胎息,殊无此理也。口鼻气既不通,即畜损脏腑,有何益哉! 凡饵内气者,用力寡而见功多。惟在安神静虑,不烦不扰,则气道疏暢,关节开通,内含元和,终日不散,肤体润泽,手足汗出,长生之道,诀在此矣。从夜半后服七咽,即闭气,但内气不出,鼻口常徐徐出纳外气,内气都不相杂,至五更又服七咽,平旦又服七咽,都二十一咽止。若休粮者,即不限此数,肚空即咽内气,咽内气常满,自无饥渴。初似小难,久久习惯,自然内外之气不相混杂也。渐渐关节开通也,毛发疏暢,气自来往,亦不假鼻中徐徐通外气也。胎息之妙,穷于此也。 ◎茅山贤者服内气诀 侧卧,右胁著地,微缩两足,著头向南面东,两手握固,傍其颐,闭取内气,极力开喉咽之,如此七咽一吐气若病时服气,一咽两咽一吐,然后一七咽一吐气可也;又调息令出入气匀,准前又咽,都四十咽;乃起坐炼之;竖膝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七,气满即吐,更调息,特不得令喘粗,调讫,又闭气二七或三七一吐气,使腹调适乃休,或汗出头足皆热,此气遍也,即当饱满,三关百节,宣通暢适,行之十年登仙,老容返少。 夫旧经皆存想,恐为烦劳,却使心意难行,服气本于胎息,但无思念,自合元化之功。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仆游蒙山,遇此贤者,年可五十已下,其精神清朗,颇异于俗。因问,云贞观已前游此山,不道姓名,自称老夫。仆遂殷勤拜之,蒙授此诀,行之颇甚弘益,妙哉!妙哉! 凡欲得道不死,肠中无屎音滓,欲得长生,五脏精明。故《黄庭经》云: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阴符》云:积火可以焚五毒,五毒则五味,五味尽,可以长生。西王母谓武帝曰: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离死厄。所谓益易者,能益精易形也。常法能爱精握固,闭气吞液,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液,液化为骨。常行之不倦,精神充满,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骸一本为易血也;三年易血一本为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筋一云易髓;六年易髓;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十年道成。位居真人,变化自由,即灵官、玉女而侍焉。

标签:

猜你喜欢

道教最高的神仙是谁 道家思想之父老...
老子的哲学成就 他是谁? 老子,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其真实姓名不详,但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无可争议。传统上认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是《道德经》的作者...
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人 老子哲学与道教...
一、引言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道家学说与道教并非简单的同义词,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涵和实践上的区别。然而,老子作为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对后来的...
道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道家文化的复兴...
中国近代道家代表人物 他们是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道家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炼方法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到了近代,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复兴...
道教的著名人物 道家思想的代表...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探索老子、庄子与张岱的哲学足迹 老子的智慧:《道德经》的宇宙观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宇宙观。这种看待世...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