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金山派探微二
文 郭清礼 (3)著书与呈献 孙玄清隐居崂山,修道五十余年,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计数,可谓修道有成,声名远播。但其真正声名鹤起,响动朝野,应是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下山进京之后。1558年,孙玄清辞别师父斗蓬张,离开明霞洞,动身赴京。他进京的目的,是因为“朝廷差官,诏取天下玄文秘箓”,可以说是应诏前往,说明当时他已经名声在外了。在去往京城的路上,孙玄清一路弘法。如经过景州娘娘庙时,突然天降大雪,七日七夜方晴,这时当地刘知县会见,请留数月,并在千佛顶龚头村修盖丛林一处。这也许是孙玄清向外弘道盖庙之始。 “嘉靖三十七年,功事完毕,赴京白云观,坐钵堂一年,造《释门宗卷》八部六册。”就是说,孙玄清在北京白云观坐钵堂期间,造作了《释门宗卷》八部六册,并且通过阁老翟鸾、少卿龚中佩二人呈进御览,从而受到皇帝嘉赏,“敕封护国天师府左赞教玄清真人。”此后,嘉靖壬戌岁(1562)他又将灵宝秘诀、金液大还丹集等丹书口诀通过龚中佩进献皇上,获得宠褒。至嘉靖癸亥(1563)春三月,孙玄清将《皇经始末玄奥》、诸经丹诀等编成26册,让徒弟孙至鸾进呈御览,孙至鸾获得赏银五十两。至此,孙玄清已经三次著述,并三次进呈皇上。根据石刻,其所造主要著作有《释门宗卷》、《灵宝秘诀》、《金液大还丹集》、《皇经始末玄奥》等。《即墨县志》记载略同,亦曰孙玄清“注《灵宝袐诀》《玉皇心印经》《太上清净经》《皇经始末元奥》。” 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是孙玄清著述的高峰时期。通过著述,孙玄清与很多朝廷大员建立了联系,并多次获得皇帝的奖赏和封赐,名声大噪。 孙玄清的著述,据载当时曾广行刊刻,所谓“窃惟叨冒恩宠优渥,思欲补报,今将各经书,广行刊刻,传布流通。上祝圣寿无疆,永赞皇图悠久”(注:明霞洞石刻)。但由于时代久远,这些著作早已不存于世,因此我们无法知道孙玄清著作的具体内容。 有意思的是,清代梁教无《玄门必读》中介绍孙玄清的师承很详细,但却只字不提他的著作,并指出孙玄清因为京中大旱求雨有功,被封为真人,这与石刻和方志资料中介绍的进献经书而受封为真人的情形有所不同。那么,孙玄清的著述情形究竟如何,似乎是一团迷雾。 不过,结合历史上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好求方术、广搜方书的历史背景,我认为孙玄靖进献丹书秘诀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明史》记载世宗嘉靖曾下圣旨广搜天下经书,所谓“帝晚年求方术益急,仲文、可学辈皆前死。四十一年冬,命御史姜儆、王大任分行天下,访求方士及符箓秘书。儆,江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大任,畿辅、河南、湖广、四川、山西、陕西、云南、贵州。至四十三年十月还朝,上所得法秘数千册,方士唐秩、刘文彬等数人”(注:《明史》卷三百七,《列传》一百九十五.第5292页)。正是嘉靖末年的广求方士与符箓秘书,隐居崂山的孙玄清才应诏出山进京,并编撰了大量的秘诀丹书,进献给世宗皇帝。因此,石刻中所载孙玄清的著述及进呈御览的事情,应是真实可信的。 但是石刻中所载的帮助呈书的官员却是存有疑问,疑为伪托。因为石刻疏文中提到的一些当朝重要人物,如阁老翟銮、太常寺少卿龚中佩、侍御史蓝田等人,虽然都是明朝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发现除了龚中佩而外,翟銮和蓝田的在世时间与孙玄清的献书时间相隔多年,说明有明显的伪托嫌疑。不过,道士龚中佩任太常少卿的时间倒是相符,或许存在一定的真实性。 明霞洞石刻记载,孙玄清自嘉靖三十八年至嘉靖四十二年的五年当中,共向明世宗呈进经书三次。第一次是嘉靖三十八(1559)年,由“阁老翟公鸾、少卿龚公中佩者,二人具本呈进御览,敕封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掌管真人府事。”第二次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为真人府供事、太常寺少卿龚中佩者,具本呈进御览”第三次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令徒子孙至鸾,具本呈进御览。”另外,上清宫石刻所载的献书次数共两次,第一次是嘉靖壬戌岁(1562)中秋望前二日,“阁老翟公、龚公讳中佩者,二人具本进呈圣上御览。”第二次是癸亥岁(1563)三月二十六日,“复皇经道秘诸书丹诀,总成二十六册,太常寺少卿龚中佩小圣蓝田三人具本直言进上。”我们且不讨论两处石刻中所载的献书次数和人名的差异,单就帮助呈书的官员来说,两处石刻中都提到有翟鸾、龚中佩,上清宫石刻还提到有蓝田、小圣。那么,这些人物是否存在,他们帮助呈书的真实性何如呢? 翟鸾可能是翟銮之误写,因为明朝阁老只有翟銮一人。据《明史》载,“翟銮,字仲鸣,其先诸城人。曾祖为锦衣卫校尉,因家京师。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时已加少保、武英殿大学士,进少傅。”翟銮曾于嘉靖朝三次担任首辅,并曾授以太子太傅,是明朝中期的重要大臣。所以说,翟銮是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是,据《明史》记载,翟銮卒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即1547年,享年70岁,而孙玄清进京上书的时间是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很显然,两者相差十二年,死去的翟銮是不可能帮助孙玄清上书的,因此,通过阁老翟銮上书这件事显系伪托。 或许,石刻中所说的“翟鸾”,并非太傅“翟銮”,而是另有其人?但明朝历史上并无担任阁老的翟鸾存在,所以,这件事还是伪托的可能性较大。 蓝田(1477-1555),即墨城人。明嘉靖二年46岁登进士,官授河南道监察御史。蓝田比孙玄清大二十岁左右,是同时代人。晚年归即墨而常游崂山。蓝田文思敏捷,一生著述颇多。遗有《北泉文集》、《东归倡和》、《白斋表话随笔》、《续笔》等诗文集。笔者在查阅蓝田的著作中,并未发现呈书之记载,也未发现与孙玄清交往之事迹。而且,蓝田去世于1555年,而孙玄清最早进京是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以蓝田帮助呈书一事也当属后人伪托。不过,蓝田作为即墨人,晚年归隐即墨并常游崂山,足迹遍及崂山上清宫、明霞洞、太清宫、白云洞各处,并且留下了数十首崂山诗,有些诗文还刻于石刻之上。所以蓝田与崂山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正因如此,蓝田被后人伪托为帮助孙玄清呈书的官员之一。 不过,石刻中提到的另一个人物龚中佩的在职时间与孙玄清的呈书时间却是比较吻合的。《明史·龚可佩传》曰: “龚可佩,嘉定人。出家昆山为道士,通晓道家神名,由仲文进。诸大臣撰青词者,时从可佩问道家故事,俱爱之,得为太常博士。帝命入西宫,教宫人习法事,累迁太常少卿。为中官所恶,诬其嗜酒,使使侦之,报可佩醉员外郎邵畯所。执下诏狱,并逮畯,俱杖六十。可佩杖死,尸暴潞河,为群犬所食,畯亦夺官。畯与可佩故无交,无敢白其枉者。”(注:《明史》卷三百七,第5289页) 《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五百二十五亦载: (嘉靖四十二年九月)庚辰,诏锦衣卫逮讯道士龚中佩及刑部员外郎邵畯,各杖六十,黜为民。中佩供事陶真人府,官至太常少卿。是日,上偶遣官至坛寻检咒帙,而中佩适出,上怒,命锦衣卫捕中佩问状,会有言中佩同畯夜饮者,因并逮畯,杖之。 上述两材料中,《明史》曰“龚可佩”,《明实录》曰“龚中佩”,两者应为同一人。另据明沈德符(1578-1642)《万历野获编》(注:参见《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道士入直内庭”,中华书局,1959)所载,亦为“龚中佩”,故《明史》有误,正确姓名应为“龚中佩”。 根据上述记载可知,道士龚中佩官至太常少卿,经常出入宫廷,而且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九月之前还深受皇帝宠幸。那么,孙玄清所献经书,通过同是道士的龚中佩呈进御览,是合情合理的。另外,孙玄清的献书时间是在嘉靖三十八年、四十一、四十二年共三次,这期间正好是龚中佩在内廷任职时间,从时间上看也是非常吻合的。而在龚中佩于嘉靖四十二年九月被仗死之后,孙玄清就不再献书,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孙玄清与龚中佩的某种关联。另外,明霞洞和上清宫石刻中所记载的龚中佩的职务(太常少卿)和姓名都是正确的,至少说明孙玄清及其后嗣道士对龚中佩的熟悉与了解。 总之,孙玄清曾经进行过大量的著述,并呈献给嘉靖皇帝,这件事是大体可信的。只是帮助呈书的官员如翟鸾、蓝田等人,疑似伪托。而真正帮助献书的人物应是当时的道士官员太常少卿龚中佩。 (4)敕封与真人 (图23) 孙玄清是否曾被封为真人?这是一直以来争议较大的问题。 关于孙玄清受到敕封的说法,石刻资料与存世文献都有记载,但记载的内容不完全一样,甚至有较大的出入。列举如下: 明霞洞石刻曰:“造释门宗卷八部六册。阁老翟公讳鸾、少卿龚公中佩者,二人具本呈进御览,敕封护国天师府左赞教玄清真人”,又有“海岳真人傅刻”的字样。 上清宫石刻曰:“于嘉靖壬戌岁中秋望前二日,阁老翟公、龚公讳中佩者,二人具本进呈圣上御览,勤慰圣心,遂刊板流通,勑封护国天师左讃教,赐名孙玄清,道号海岳山人”。 《即墨县志》曰:“注《灵宝袐诀》《玉皇心印经》《太上清净经》《皇经始末元奥》奉勅召见,封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掌管真人府事,金山子海岳真人。 《玄门必读》曰:“适京中大旱求雨有功,蒙圣旨大加恩赏,封护国天师左赞教主紫阳真人,享寿七十三岁。” 可以看出,在上述四种资料中,都提到孙玄清曾受过敕封,并一致记载他曾被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但对于孙玄清的“真人”封号却记载不一,如明霞洞石刻是“玉清真人”,《即墨县志》为“海岳真人”,《玄门必读》曰“紫阳真人”,上清宫石刻没有提到“真人”二字,而是说“海岳山人”。 那么,孙玄清到底是否受到敕封呢?查阅《明实录》、《明史》等正史资料,未见记载孙玄清受敕封一事,但这并不能证明孙玄清没有受到敕封。因为明朝世宗皇帝爱好方术,广求秘诀丹书,尤其是明世宗自嘉靖二十年遭宫婢变,移居西内,日求长生,郊庙不亲,朝讲尽废,直至嘉靖朝终,这样在嘉靖时期就形成了前朝和后朝之说,史载“世宗朝,奏章有前朝、后朝之说。前朝所奏者,诸司章奏也;他方士杂流有所陈请,则从后朝入,前朝官不与闻,故无人摘发。”(注:《明史》卷三百七,《列传》一百九十五,第5290页)那么,孙玄清进献经书及其受到敕封之事,或许都是在后朝发生的,前朝官没有记载也是可能的。不过,对于他的“真人”封号,却是存有疑问。因为敕封“真人”是个比较大的事情,如果有敕封,当时史书总会留下一些记载。如明朝曾封邵元节、陶仲文为真人,史书都有明确记载。但关于孙玄清的真人封号,却找不到明朝史料佐证。相对较早的清初石刻资料,也是记载不一,如上清宫石刻只说是“海岳山人”,未提“真人“二字。因此,对于孙玄清的“真人”封号,暂且存疑。那么,后世文献多称孙玄清为“真人”,并不一定是基于皇帝的敕封,而是对于高道的一种普遍尊称,所以其称呼也不一致,或曰“海岳真人”,或曰“紫阳真人”等。 总之,笔者认为孙玄清在嘉靖朝多次献书,并且通过太常少卿龚中佩呈进,深得圣心,应该受到过敕封,敕封的内容应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对于是否封为“真人”,有待更一步的史料佐证。 另外,后世诸书《诸真宗派总簿》、《道教丛林太清宫志》在介绍金山派孙玄清时,记载为“明嘉靖敕封护国天师”,这是对孙玄清被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一职的断章取义说法,不足为凭。 (5)孙玄清与徐复阳 徐复阳是崂山鹤山派创始人,一说是元元统年间人,一说明成化年间人。徐复阳生平与孙玄清相似,曾双眼失明,又皆因而复明,都曾居住明霞洞与鹤山,二者的师父都曾姓“李”。相关资料显示,孙玄清与徐复阳有一定的联系。 清康熙《即墨县志》记载“徐复阳,号太和子。尝师李灵仙,得秘传。元元统年间,隐居鹤山。锻成,养神静出。顺帝召见,赐斑斓之衣。著有《近仙客词》,遂仙去。”黄宗昌《崂山志》卷五《仙释》所载略同。 另据2003版《崂山志》载“徐复阳(1476-1556年),字光明,号太和子,又号通灵,明代莱州府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人。幼年双目失明,精于医卜,游食各方。至即墨县,遇李真人,讳来先,字灵山,号凝真子,昌邑县人,系邱祖门下,早成道果。蒙李真人授秘诀,行持多年,后双目复明,遂在鹤山仙鹤洞中面壁九年。继则潜修明霞洞及太清宫,后仍归仙鹤洞。所创法派为“鹤山派”,亦称“崂山派”。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五月二十日逝世,年八十一岁,敕封“中元永寿太和真君”。(注:《崂山志》第16页,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 根据以上资料,如果徐复阳是元元统年间人,那么与孙玄清的关系不大。但如果是生活在明成化年间,那只比孙玄清大二十岁,可以说是同时代人,又都曾住明霞洞与鹤山,二者之间可能有一定联系。 根据《玄门必读》所载孙玄清的生平,笔者分析推测如下:第一,徐复阳之师“李灵仙”与孙玄清之师“李显陀”是否同一人?第二,徐复阳号“太和”,嘉靖朝敕封“中元永寿太和真君”,孙玄清在即墨所遇“太和真人”是否有可能是徐复阳?第三,徐复阳眼睛复明后曾住明霞洞,孙玄清出家明霞洞,后在即墨黄石宫住二十余年,又回明霞洞住多年,那么二人有可能相遇明霞洞。第四,孙玄清是山东寿光人,徐复阳是山东莱州人,都距离崂山不远。是否孙玄清听说徐复阳眼睛复明之事,而有意去寻找徐复阳治疗眼疾,因而才由释入道的呢?以上只是推测,目前尚无资料佐证。 (5)孙玄清与刘贞洁 刘贞洁出生在孙玄清羽化后十年左右,而且一生两次居住明霞洞,并且也是玄释双修。故将二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刘贞洁(1579----1647年),字恒清,世住即墨马鞍山东麓。万历癸巳年(1593)六月廿八日,时年十五岁,突然“跏跌面壁,入定断析”。家人以为死,环而号泣。过了很长时间,禅师苏醒过来,继而对家人说,生死无常,不必惊慌悲伤。从此以后,禅师“吟咏偈颂,矢口铿锵,深中道要,皆曩籍所无,而顷刻连篇,俨若夙构。仙姑虽敏慧,然于笔牍帖哔,绝无见闻。一旦搦管摛词,具有章范,三教名宿,皆叹稀有”。时慈圣太后、神宗皇帝皆崇尚道教,颁赐道经于天下名山,时遣敕使何公护致颂道洞书于崂山,并敕访海上异人。“何闻仙姑神异,骇其所著论颂,殷勤拜谒,归而以状奏闻。有教命仙姑乘船诣京师。初授坛席于定府园亭,一时勋胄戚畹,翟茀鱼轩,参礼供养,杳无虚日。仙姑处之泊如也。旋为之醵金,镂其书为八帙,布诸四方。时光宗皇帝方在储禁,教旨宣仙姑入觐。悦其风藻明悟,题号慧觉禅师。赐盘龙法衣一裘,赤杖一双,恩数骈蕃,不能悉记。熹宗生母孝和王太后,位东朝选侍日,供仙姑为替行人。仙姑学兼玄释,巾袍道饰,虽赐号禅师,民间仍称为仙姑也。居京师阐教者久之,神庙、光庙相继上宾。”后归故里,“讲道授,众几千指。复营崂盛岩砧名明霞洞者居之。盖仙姑初出家习静处也。”顺治四年丁亥,年七十一,无疾而终。“所著兼二门胜义。初尊奉瞿昙,又以万物本天,并奉帝释。身虽女冠,度则剃披若尼,严律仪,别嫌疑也。”所述八部经为《体原部》、《豁悟部》、《高明天道部》、《三教评义部》、《无欲修证部》、《宏范部》、《叹世部》、《三事大典部》,文多不具载(注:《慧觉禅师刘仙姑塔碣》,见黄肇颚《崂山续志》(点校本),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356-357页)。 记载刘贞洁生平的“慧觉禅师刘仙姑塔碑”立于顺治十三年丙申正月,即刘贞洁羽化后的第十年。根据资料可知,刘贞洁是在“颁赐道经于天下名山,时遣敕使何公护致颂道洞书于崂山,并敕访海上异人”时被发现的。崂山太清宫在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曾颁《道藏》一部,现存于青岛市博物馆。根据时间推算,那时刘贞洁只有22岁上下。《塔碑》曰“复营崂盛岩砧名明霞洞者居之,盖仙姑初出家习静处也。”也就是说,此时刘贞洁已经在明霞洞出过家了,此时距孙玄清羽化只有三十年上下。她有可能看到孙玄清的著作,或者受到金山派思想的影响。刘贞洁从京师归山后又常住于明霞洞,晚年归村中白云庵居住。通过实地考察可知,目前白云庵正在原址恢复建设当中。据当地村民讲述,当地流传刘贞洁是被孙玄清点化而成仙得道。 3、金山派字谱述略 (1)金山派字谱来源 关于金山派的字谱,文献记载主要见于《玄门必读》、《长春道教源流》和《诸真宗派总簿》、《太清宫志》等。明霞洞石刻上记载了字辈为“玄至一无上天”的六代传承。上清宫石刻记载有字辈为“一无上天元”五代传承。《崂山续志》记载有“玄至一无上”五代字谱。 金山派字谱最早出自何人之手?是孙玄清自己所传,还是由其后嗣者补写?从早期的石刻资料来看,孙玄清创谱的可能性非常大。 明霞洞石刻记载有“令徒子孙至鸾,具本呈进御览”,“□十三岁而传其法于胡氏”等语,另外在明霞洞石刻上还有宗派谱,记载孙玄清下传孙至鸾、胡至廉二人。胡传于一泰、刘一品。再传朱无几、刘无尘等六人,再传侯上德、王上乘等六人,再传陈天顺、周天□等人。就是说,至清朝初年,孙玄清以下共传了五代约18人,其传承的字辈完全按照金山派字谱而来,即“玄至一无上天元妙理生”的前六字。另外,在上清宫石刻上也刊载有上清宫道士的传承谱,刻有第三代至第七代道士共33人,其字辈亦与金山派的字谱完全吻合。 因此,从金山派早期的传承看,自孙玄清以下的后嗣道士,都是按照金山派字谱取名,说明金山派的字谱形成较早,可能孙玄清在世时就已经拟好了派谱,并一直流传至今。 (2)金山派字谱 金山派谱最早只有四十字,如成书于清咸丰年间的《玄门必读》所载金山派字谱只有四十字。至清同治六年(1867),白云洞道士彭自明又续六十字,构成现在的一百字派谱。五十岚贤隆著《太清宫志》载:“龙门玄字岔支,系四十字。于同治六年在北京白云观,有山东省即墨县嵘(崂)山白云洞道士彭自明,又续六十字,共一百字。”(注:五十岚贤隆《道教丛林太清宫志》,东京:国书刊行会,1986年再版,页97) 据《诸真宗派总簿》载,金山派的百字派谱为: 玄至一无上 天元妙理生 体性浮空坐 自然是全真 常怀清静意 合目得金丹 道高扶社稷 留名万古传 宏扬开大化度贤宗温良恭俭让宽仁慈善容 潜心存本位密念守规中勤修延寿命内息润黄庭 安养黎珠成凝照慧光灵冲举云霄外永与太虚同(注:引自李养正《新编白云观志》第432页。五十岚贤隆《太清宫志》记载略同) 另外,《辽宁省志》记载的金山派诗与此截然不同,为“通玄全真冲和德,正本恒成位高仙。仁能贞心传义纪,身见生前浩太元。子阳遍转归至道,盈宿守静保丹田。情高悟开复天理,自然长颜如松年。”(注:《辽宁省志·宗教志》第26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经考证,此诗在五十岚贤隆的《太清宫志》中记载为龙门华山派的派诗,所以《辽宁省志》记载的金山派诗,应为误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