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君子人格在社会中的永恒尺度
先民对君子人格的锻造,从起初就极为重视“诚”这一尺度,宋儒更是将其提升至“本体”高度,重构“诚礼兼修”的君子修养。传统“诚”论所蕴含的求真务实、警醒慎动等修养要求,对于塑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新时代君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为道德理想人格的“君子”,脱胎于西周作为身份地位的“君子”。春秋人格义君子的出现,既伴随着指称对象的转换——由上位阶层扩展至平民阶层,也蕴含着评价标准的迭变——由“因位而名”变为“因德而名”。正是在这一转变中,“诚”凸显为君子人格的重要尺度。《大学》言“君子必诚其意”,《中庸》言“君子诚之为贵”。思孟学派更是将“诚”提升至天道高度,所谓:“诚者,天之道也”, “誠者自成,不誠無物”。
"誠"之所以能从众德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关乎君子人格锻造的心理目标之一,是因为它代表事物完满、成就美好状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信”与“我欲仁,而仁未至;我欲善,而善若远”的现象相呼应,即使心存善良,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或环境限制,使得自己的善行难以实现。因此,在追求内在德性的同时,还需注重外在行为和实际行动,以达到真正做到事实上的实践和贡献。
及至宋代,由于提出并深化了"天人合一"命题及相关观念,与此相联系的是一种新的伦理立场,即认为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宇宙间存在某种不可分割的一致性,这种认识推动了对个人品质特别是"忠、信、恕"等基本道德概念重新审视,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在这种背景下,“誠”的含义被进一步丰富,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品质,更是一种与自然界以及整个宇宙保持一致的人生态度。
当孔子的弟 子颜回问老师如何能够做到尽己皆知时,他回答说:“唯恐过矣。”这表明他并不希望自己过于自大或轻率,而应该始终保持谦逊和戒备的心态。这也是儒家文化强调反省和谨慎的一部分内容,同时也是追求完美但又避免偏差的一个典型例证。
然而,当我们试图将这些原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平衡内在精神修养与外部实际行动之间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它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但无论如何,这些原则对于构建一个基于共同价值观念和互助合作精神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