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一起读道德经圣人上民莫与之争
我们从小上学老师就教育我们要谦虚,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易经64卦中也只有“谦”卦是没有凶相的,这充分说明了谦虚在我们民族文化中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普通人需要谦虚,古代的帝王统治者也需要谦虚,所以我们又有了“礼贤下士”这个词。体现了身居高位的人依然要保持一个谦卑的心,这样才能让有能之士环绕身边助力发展。今天我们就从这一点看老子在《道德经》中是如何表达他对谦虚的看法。
老子的《道德经》中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处于河流百川之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虚卑下,要想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拥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在这里,老子将统治者之间进行对比,得出圣明的统治者之所以能够领导民众,得到民众的归顺和爱戴,主要是因为它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将个人的私利放在民众的利益之后,一切以民为先。这也是老子的一种治世主张。
齐桓公听说小臣稷是个贤士,渴望见他一面,与他交谈一番。一天,齐桓公连着三次去见他,小臣稷托故不见,跟随桓公的人就说:“主公,您贵为万乘之主,他是个布衣百姓,一天中您来了三次,既然未见他,也就算了吧。”齐桓公却颇有耐心他说:“不能这样,贤士傲视爵禄富贵,才能轻视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视霸主也就会轻视贤士。纵有贤士傲视爵禄,我哪里又敢傲视霸主呢?”这一天,齐桓公接连五次前去拜见,才得以见到小臣稷。又据《管子·小问》载,一天,桓公与管仲在宫内商讨要征伐莒国的事,还没行动,已在外面传开。桓公气愤地对管仲说:“我与仲父闭门谋划伐莒,没有行动就传闻于外,这是什么原因?”管仲曰:“宫中必有圣人。”桓公寻思了一下,说:“是的,白天雇来干事的人中,有一个拿拓杵舂米,眼睛向上看的,一定是他吧?”那人叫东郭邮,等他来到齐桓公跟前,桓公把他请到上位坐下,询问他说:“你是说出我要伐莒的吗?”东郭邮果敢地说:“是的,是我。”桓公说:“我密谋欲伐莒,而您却言伐莒,是何原因?”东郭邮回答:“我听说过,君子善于谋划,而小人善于推测。这是我推测出来的。”桓公又问:“你是如何推测出的?”东郭邮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表情,悠悠欣喜是庆典的表情,忧郁清冷是服丧的表情,红光满面是打仗的表情。白天我看见君主在台上坐着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是打仗的表示,君王唏吁长出气却没有声,看口型应是言莒国,君主举起手远旨,也是指向着莒国的方向,我私下认为小诸侯国中不服君主的只有莒国,因此,我断定你是在谋划伐莒。”桓公听言欣喜他说:“好!你从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上断定大事,了不起!我要同你共谋事。”不久,齐桓公就提拔了东郭邮,委以重任。综上所述,正是齐桓公礼贤下士,选贤任能,才为其霸业蓄备了大量的有用人才。
圣人想要身居人民之上,就必须对待民众谦虚卑下,要想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齐桓公能够三番五次地降低身份去拜访小臣稷,能够在东郭邮透漏的时候依然以上礼对待他,并委以重任,说明真的做到了放低姿态,礼贤下士。同样这也为他未来的霸业储备了大量的人才,治理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工作中也是如此,即使自己处在了管理岗位,也要对团队其他成员或者新人予以充分的尊重,每个人提出的意见如果对团队和企业有好处就要虚心接受,这样才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时也是为团队和企业的工作做好更详尽的计划和准备。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每一个职业都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因为职业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把自己塑造在一个高高的位置,看不起其他人,也许在专业的领域别人比你深挖的更多。应该具备谦卑的状态,对所有的人都具有乐于分享和帮助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