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子之所以不缠足原因在于其祖先发源于中国南部的山区他们习惯了走在崎岖的地形上因此脚步自由
清朝时期,汉族人家的女子无论贫富,从幼年起几乎都裹起了“三寸金莲”。如果不缠足,就会受到普遍的嘲笑。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现象,作为汉族分支的客家人,没有缠足的习俗。那么,为什么客家女子不裹小脚呢?客家人是从秦朝开始,由北方迁徙到南方的汉族人,在南宋时期形成了特定的群体,其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份。
很多人认为,客家先民南迁时,缠足还未形成风气,他们在南方定居后没有受此影响,而得以保留天足,更健康地生活。这一观点似是而非。礼教文化辐射力很强,使得缠足逐渐扩散到社会各个角落,但为何客家地区抗拒这一习俗的蔓延呢?说到底,不缠足是由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决定的。
实际上,大多数客家先民生活在山高林深的地方,他们生产落后、交通闭塞且人口密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家的成年男女必须作为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去。一首歌曲中的歌词正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妹在山上割芦箕,哥在山下铲草皮”,这使我们想像出一个裹小脚女子无法完成高负荷体力劳动的情况。
除了身体上的限制,还有经济因素。明末以来,有些客家的男子“下南洋”经商或打工,而妻儿老小留守故乡,这样整个家庭重担就落到了妇女身上。她们需要养育子女、照顾公婆和整理家务,又要与丈夫一同垦殖。如果是一个小脚女子,她显然无法承担这些工作。
《清稗类钞》记载:“guests,” “硕健”的身体也更适应繁重劳作,并且她们没有时间进行丝织或者插花装饰。而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描述道,“所有稍微粗重工作,都属于妇女们”,包括市镇买卖苦力的车站码头苦力,以及耕田种地砍柴建筑屋宇灰窑瓦窑做粗活者,无一不是女人手笔。他感叹地说:“你将看到市镇上做买卖的人,在乡村中耕田种地的人,上深山去砍柴的人,以及建筑屋宇时的大工灰窑瓦窑里做粗活的人,那几乎全都是女人。”
晚清另一位外国传教士亦曾记录过当地女性拥有完整无憾的情境,这似乎是一种对她们解放状态的一种赞美。但这是否只是生活给予她们额外责任和挑战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此情此景,或许让人们重新审视历史,将它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心灵解放,而非单纯的肉体限制所带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