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围的故事探索中国特色民居在社会中的独特魅力
我站在燕翼围的前面,凝视着这座始建于清顺治七年的古建筑。它是杨村富户赖福之及其长子赖从林倾两代之力建成的,是现存最高、墙体最厚的客家围屋,也是赣南围屋防御体系最为坚固的围屋。这座巨大的砖木结构方形围,有4层,每层34个房间,共136间房,层层环通,对角四边有炮楼,每层有枪眼,四周高墙都是封闭建筑,只留一楼大门进出。
历史上,这里是一个盗贼横行、民风彪悍的地方。明末清初,社会动荡,赣粤边际匪患丛生。当时家道殷厚的赖福之和弟弟因为战事外出避难,无奈只能改奔九连山避乱。但返回后,他们发现“庐舍已为灰烬”,只得决定建造一座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高大围屋。这项工程历经三代,前后27年才终于完成。
关于燕翼围这个名字,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取自《诗经直解》中的“贻厥孙谋,以燕翼子”,意在为子孙筹谋;另一种说法是指对角各有一个炮楼,从上空望去,就像一只燕子一样;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清朝道光年间知府题名——“燕翼”,取燕侣比翼之义。
此外,当时赖福之一家的仆人也展现了忠诚与勇敢。他替主人逃脱危险,并以性命换取金银财宝,最终被主人祭祀于祖先之前。在这里,不仅有家族守护,更有主仆之间的情谊和牺牲。
而关西徐老四,则是在远嫁杨村之后,一位青年男孩,他感受了这里的人情世态,并立志日后也要发大财做大屋。经过十余年的积聚,他成为了一位大财主,在嘉庆三年开基建新围,并将女儿嫁给了六代孙赖锡元,为期望与过去结缘而抱团发展奠定基础。他的努力持续29年,最终营造出了更宏大、更精美、更配套的新围,与原有的燕翼围形成了一对并肩作战的情侣般存在。(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