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毡子文化节与元宵节的寓意和由来两者如同天上的星辰璀璨夺目毡子之美如同春日里的花朵鲜艳生动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毡子成为了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物品。擀毡技艺,作为一段古老而丰富的文化瑰宝,已有数千年的传承。2012年9月15日,在阿拉善的大草原上,一场盛大的活动——首届毡子文化节——悄然展开。这不仅是对蒙古族擀毡技艺的一次精彩展示,也是对这一传统工艺深厚情感与热爱的一种庆祝。在这次文化盛会上,由额旗东风镇额肯查干嘎查牧民照日格图组织主办,这标志着毡子文化节将被继续发扬光大。
然而,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毡子的用途渐渐减少,而擀毡这一技能也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命运。尽管如此,在某些偏远地区,如额济纳旗土尔扈特人依旧秉承着他们祖先留下的技艺,他们使用的是绵羊秋毛来制作毛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坐在地上,有节奏地抽打羊毛,用以准备制作新一块 毛毯所需。
照日格图向记者详细解释道:“拉制毛毯需要精准控制,每一次拉动都必须达到60圈以上,然后快速喷水,使其迅速固化,再反向拉动同样的次数,以确保质量。”整个制造过程分为13个关键步骤,从弹毛到撒豆面,再到卷、捆、洗、整形和晾晒,每一步都要求极高的手工操作技能,并且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必须严谨无误。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乐趣的过程中,不乏人们唱著专门创作用于擀毡时的情歌,即“擀 毕斯曲”。这样的旋律既能调动人的心情,又能增强工作效率,让劳作变得既有意义又愉快。这份独有的魅力,是怎样一种文化力量呢?它不仅体现在技术上的精湛,更体现在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对传统美好的尊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