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古韵蒙古毡子节
毡子文化节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庆祝,也是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回顾。擀毡这项技艺,悠久的历史让人叹为观止。2012年9月15日,在阿拉善举办的首届毡子文化节,让世界见证了蒙古族擀毡技艺的精湛与魅力。那一天,由额旗东风镇额肯查干嘎查牧民照日格图组织承办,成为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光大的开始。
从那以后,毡子的故事便在每一次举行中被细致地展现出来。它不仅是一种必需品,更是一段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它却悄然地退出了人们生活的大舞台,而擀毡这一技艺,则正面临着消失边缘。
然而,在额济纳旗土尔扈特人的手中,这一技艺依旧活跃着。他们使用的是绵羊秋毛,用以制作那些坚韧而温暖的毛毯。在那个充满节奏感的地上,他们用力的抽打羊毛,将其变成了柔软而蓬松的手感。一块块毛毯,就这样在他们的手里慢慢地诞生。
“拉毡也叫抻 毡子”,照日格图向记者介绍道,“过去抻 毛用马或骆驼拉,要有节奏地拉60圈以上,之后就要泼水,使其快速成 毛,然后在反向拉动同样次数,一块毛 毛就制作完成。” 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极高的心智投入和肉体劳作,每个细微之处都藏着艺术家的智慧。
从弹毛到铺毛,再到喷水、喷油、撒豆面、卷 毛、捆 毛连、洗 毛、中形再至晒 毛,不下13道工序,每一步都不能少漏。这一切都是通过简单工具,却又经过精心设计,以手工操作完成。而在整个过程中,他们还会唱着专门为此创作的擀命曲,为自己的劳动增添了一份快乐与自豪。
这样的场景,让人仿佛穿越回到了那遥远而又熟悉的地方,那里的每个人,都因这些小小的手工产品而感到骄傲,因为它们代表了自己家族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而这次会议,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并珍惜这些美丽的事物,并且将它们带进未来的岁月里。